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別報導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
1955年初,國共戰局升高,一江山宣告失守,大陳列島危在旦夕,萬餘大陳列島居民集體揮別故鄉,被迫隨國民政府後撤台灣。 從基隆碼頭登陸後,大陳義胞被分散至各地,在新故鄉生根茁壯,至今已近一甲子;她們共同寫出台灣多元文化的動人扉頁。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

生活恬淡 大陳人異鄉落地生根

2014/6/25 10:0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4日電)「那是媽媽揹著我,牽著哥哥,你看我手裡還拿著小旗子….」61歲的顏安富指著黑白照片,一眼就認出自己和家人。

這張清晰可見的黑白照片,正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的其中一張。照片中,年輕少婦穿著長棉襖,揹著幼兒、右手牽著小男孩,左手拿著簡單的包袱,行色匆匆。

影中人,年輕少婦正是顏安富的母親,今年已90歲的顏金彩英,住在花蓮大陳一村。小小的客廳裡,顏奶奶思緒清晰的和家人聊著當年從大陳島撤退的情形,手上也沒閒著,一顆顆紙做的元寶,熟練的折幾翻就完成。

顏奶奶說,折元寶打發時間,也算一種運動,而且祭祀時也可以用。他們一家人和許多大陳人一樣,民國44年隨著政府撤退來台,輾轉安置在花蓮大陳一村,一住就是近60年,如今兒孫滿堂,開枝散葉在各地求學、就業。

顏安富說,每年媽媽過生日時,全家人都會回到大陳一村老家團聚,給媽媽過生日。他也是在北部打拚多年後,20年前返回老家,開一家雜貨店,能就近陪伴母親。

顏安富說,當年被安置在花蓮的大陳人,大多原本在島上從事捕漁工作;當時政府也提供船隻,讓他們也能捕魚。不過,地理環境差異太大,捕魚作業方式大不相同,如今,村裡已沒有一個人會捕魚了。

走進大陳一村狹窄的巷弄裡,仍可見黑瓦斜頂、低矮圍牆的眷舍。大陳一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梁太然說,當時物力維艱,國民政府或許認為只是暫時居住,所以安置大陳人的房舍都蓋得很簡陋,當時村內房舍只有4、6、9坪三種,許多人口多的家庭全部擠在一起,生活上相當艱辛。

梁太然指出,花蓮有大陳一、二村,當時安置約2000人,但隨著時代變遷,老一輩凋零,真正屬於當初撤離的大陳島人及其後代約僅剩下400人。這裡保留大陳人獨特的語言、信仰、美食,大家在異鄉落地生根,延續大陳島的生命與記憶。10306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大陳人異鄉彩繪 延續記憶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