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推UBI 求破貧窮金字塔
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強調使用者付費,類似社會福利與保險的概念並非主流思維,如今UBI的概念在加州優先推廣以期消弭貧富差距,顯見美國社會已開始反思「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嚴重性。
文/曹宇帆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 未來10年「貧富差距」最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全球性危害,「收入差距」就是造成貧富差距的主因之一,尤其生產方式的改變, 造成的衝擊最明顯。
比方說,鴻海供應蘋果和三星大規模電子產品的製造商,設在中國大陸的某家工廠,有6萬名員工已被機器人取代。
麥當勞前執行長倫西(Edward Rensi)更聲稱,未來顧客在麥當勞購買的漢堡都是機器人做的,因為花3萬5,000美元(約新台幣111萬7,883元)買個機器人手臂,比僱用每小時賺15 美元(約新台幣479元)的低效率員工裝薯條,更物超所值。
機械勞動革命的效應正慢慢浮現,因此歐美先進國家已逐漸開始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無條件基本收入指沒有條件和資格限制,由政府或組織定期發給全體人民固定一筆金錢的制度,日後機械取代人力後,可藉此平衡資源分配、縮短貧富差距。
雖然這個制度是因應機械勞動革命新趨勢與潮流對生產力的衝擊,不過這樣的概念早年羅素(Bertrand Russell)與馬丁. 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即已倡議,等待日後有人正式提出此制度。
金恩主張,無條件基本收入才能解決貧窮問題。眼看全自動機械化社會即將來臨之際, 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公布的研究結果更顯示,未來20年內美國將有45%的工作被機械取代。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因此北加州矽谷創新育成中心「Y Combinator」研究總監羅茲(Elizabeth Rhodes)表示,他們已選擇在加州奧克蘭市試辦「無條件基本收入」計畫,預計先推行半年或一年。這項計畫目前已有100人參與,每人每月可領1,000至2,000美元(約新台幣3 萬1,944至6萬3,889元)。
Y Combinator推動這項計畫不只是希望縮短貧富差距,更希望藉此了解,當經濟壓力獲得某種程度紓解時,一般人可能的反應以及如何決定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好逸惡勞或者更積極向上。
「我們將在實驗期間無條件發給參與者固定月收入,參與者可自由決定他們的生活,其中包含是否想要工作、搬去別的城市居住等。希望無條件基本收入能提升人們的生活自由,我們也想知道擁有財務自由的人會做什麼選擇。」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包括加州矽谷的科技新貴與奧克蘭市長薛佛(Libby Schaaf)都贊成這項試驗的可行性,他們認為如此可幫助人們從勞動中解放,不再需要與基本生活對抗,因此可以在生活中實現真正想做的事,促成人類社會進化發展。
他們也認為,特別是在科技發達、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日益普及的當代,不再需要密集勞動力;節省勞動成本,又照樣供應足夠生活所需,即可平衡資源分配,改善貧富差距。
至於反對者則關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UBI只會降低人們的工作意願,導致經濟衰退。《紐約時報》言論版主筆波特(Eduardo Porter)認為,美國目前有5,000萬人處於貧窮狀態,1,600萬人一天生活費只有8.6美元(約新台幣274元),所以改善收入確實是政府應當努力的方向,但是應從改善就業著手,並輔以減免稅收等財政工具,而非政府直接補貼工資。
不過奧克蘭市的公民權益促進組織成員菲力普斯(Dawn Phillips)卻說,不反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畢竟育兒與家務勞動目前都沒有給付薪資,但是反對給多少錢由特定單位決定,應納入低收入勞工、組織等人的意見。
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強調使用者付費,類似社會福利與保險的概念並非主流思維,如今UBI的概念在加州優先推廣以期消弭貧富差距,顯見美國社會已開始反思「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嚴重性,但是UBI能否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良方,各方仍莫衷一是,如何完善這套制度,還得集思廣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6年9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