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華語影壇最高榮譽的電影獎項,從1962年創設至今,見證台灣電影面臨港片、陸片輪番壓境的興衰更迭。一部部金馬得獎影片,不單單為華語影壇寫歷史,也映照著金馬獎愈來愈多元包容的開闊格局。
1962年金馬獎設立,第1至14屆是先公布評選結果,再舉行頒獎典禮,不像現在這樣充滿現場開獎的緊張感。
首屆金馬獎,香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以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星星太陽月亮」獲得最佳劇情片等4獎,尤敏榮登金馬首位影后,演藝事業攀上高峰。
邵氏與電懋是當時港片兩大巨頭,1964年電懋創辦人陸運濤在台空難過世,電影界元氣大傷,金馬獎停辦。
香港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全台,1963年金馬獎頒獎典禮前,凌波在台北市街頭遊行,答謝台灣影迷支持。車隊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嚇壞香港媒體,形容台北猶如「狂人城」。
凌波反串飾演「梁山伯」,讓評審在不知道該頒最佳男主角還是最佳女主角給她,最後決定頒發最佳演技特別獎,首開金馬獎特別獎先例。
飾演「祝英台」的樂蒂金馬封后,「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第2屆金馬獎抱回最佳劇情片等6獎,搶盡風采。
中央電影公司的「我女若蘭」獲1986年第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獎,追平「梁山伯與祝英台」得獎紀錄,一改港片壓境局面,台灣電影出頭天。
被譽為天才童星的謝玲玲(前排左2)以「我女若蘭」連莊最佳童星獎,星途一片看好。謝玲玲後來在影劇圈十分活躍,演出許多電影、電視劇及主持節目,直到結婚才淡出。
知名藝人湯志偉、林小樓也是從金馬獎最佳童星獎起步,持續耕耘演藝路;然而,社會氛圍逐漸認為金馬獎不宜助長童星風潮,1985年第22屆金馬獎起取消最佳童星獎。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修改評審及頒獎形式,事前只公布入圍名單,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得主。
金馬導演李行執導「汪洋中的一條船」,改編生命鬥士、身障作家鄭豐喜自傳,由「二秦二林」的秦漢和林鳳嬌主演,鄉土寫實戲路,電影勵志感人,上映後造成轟動。
「汪洋中的一條船」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獎,以文藝片走紅的秦漢首度拿下金馬影帝,演技受到肯定。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導演陳坤厚執導「小畢的故事」,改編作家朱天文短篇小說,寫實創新的電影風格,為台灣新電影抱回第2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親自參與改編工作的朱天文與侯孝賢等人抱回最佳改編劇本,開啟朱天文與侯孝賢往後的長期合作。庹宗華、鈕承澤分別飾演成年及少年小畢,逐漸走紅。
台灣新電影致力透過影像呈現台灣真實樣貌,重新塑造台灣電影形式及拍攝美學,解嚴後電影創作題材更多元。
「新藝城出品,觀眾有信心」是1980年代香港新藝城招牌口號,新藝城公司僅存在短短10年,卻締造香港電影輝煌傳奇。
導演吳宇森加入新藝城後執導「英雄本色」,好友徐克擔任監製,開創香港黑社會英雄片先河,吳宇森獲1986年金馬獎最佳導演,奠定影壇地位。
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透過周潤發飾演的「小馬哥」雙槍英姿撼動人心,「小馬哥」身穿長風衣的帥勁更掀起模仿潮。
「三個女人的故事」由張曼玉、張艾嘉及斯琴高娃主演,講述三個來自香港、台灣和中國女人在美國紐約的生活點滴,奪1989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8獎,創下最多獲獎紀錄。這個紀錄隔年由「滾滾紅塵」追平,至今仍未被打破。
張曼玉與張艾嘉以這部電影同時入圍最佳女主角,最終張曼玉勝出,抱回第一座金馬影后。接著,她在金馬獎得獎連連,已4度封后外加一次最佳女配角,成為金馬獲獎最多的演員,無人能及。
1970年代香港嘉禾影業與李小龍將功夫電影推上高峰;1980年代成龍加入嘉禾後,以「警察故事」等系列動作片打入國際市場,更掀起香港警匪電影熱潮。
成龍以「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奪1992年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隔年連莊影帝創紀錄;14年後,郭富城在第43屆金馬獎連莊影帝追平紀錄。
金馬影后陳冲首部執導作品「天浴」抱回1998年金馬獎7獎項,包括最佳劇情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及女主角,成為首部大滿貫影片,陸片金馬大放異彩。
「天浴」改編同名短篇小說,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李小璐精湛演出,年僅16歲就封后,成為最年輕的金馬影后。不過,「天浴」因政治因素及大尺度裸露鏡頭成為中國禁片,中國觀眾無緣欣賞。
「無間道」開創香港警匪電影新格局,梁朝偉及劉德華分別飾演為警方、黑社會做事的臥底,模糊好人、壞人界線,爾虞我詐、鬥智鬥勇,港台票房熱賣,更是2003年金馬獎大贏家。
梁朝偉和劉德華雙雙入圍最佳男主角,最終梁朝偉勝出;隔年劉德華成功甜蜜復仇,以「無間道」續集電影擊敗尋求連莊的梁朝偉,劉德華首度金馬稱帝。
金獎導演李安重回華語電影,執導「色.戒」拿下2007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7獎,李安也獲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風光無人能及;梁朝偉3度稱帝創紀錄,湯唯獲最佳新演員。
「色.戒」改編作家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以戰亂時期的上海為背景,講述女間諜在大時代的愛恨情仇,梁朝偉和湯唯有3段大尺度情慾戲,透過性呈現亂世中的人性掙扎。
「留下來,或者我跟妳走!」有愛情、有音樂、有夢想的「海角七號」,2008年以濃厚台灣味打動人心,連不看國片的觀眾也買票進戲院,創下新台幣5.3億票房紀錄,帶動新一波國片熱潮,鼓舞台灣電影人追夢。
海角熱潮也席捲第45屆金馬獎,一掃台灣電影金馬沉寂多年的陰霾,「海角七號」抱回6獎榮登大贏家,展現台灣電影復甦的強勁力道。
2013年第50屆金馬獎盛大舉辦,最佳劇情片由40位歷屆帝后同台頒發,傳承意義感動人心,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成為大黑馬,導演陳哲藝在歷屆帝后見證下開心抱回最大獎。
「爸媽不在家」主打家庭情感,細膩描繪小主人與傭人間的主僕情,平實溫暖動人,看起來不用力,卻從頭到尾讓人看得揪心。
金馬獎首次將最佳劇情片頒給新加坡電影,開創新格局,對奔騰半世紀的金馬獎別具意義。
林嘉欣沉寂5年後,以復出之作「百日告別」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已在第39屆一舉奪得最佳女配角及新演員,林嘉欣成為金馬史上首位演技獎大滿貫的演員。
「百日告別」是導演林書宇改編自身喪妻後的心路歷程,林嘉欣飾演在連環車禍痛失未婚夫的女子,先是深藏悲傷,再慢慢讓人看見,從面對、接受到放下,演技層次分明,打動人心。
第53屆金馬獎誕生雙影后,周冬雨、馬思純以「七月與安生」雙雙封后創紀錄,兩人激動擁抱,手牽手上台領獎。
「七月與安生」講述兩個女孩成長過程的情感糾葛,對手戲精彩吸睛,少了一角,另一方都無法有亮眼表現,馬思純演技有層次、周冬雨收放自如又自然,完美詮釋看似兩個女孩,其實是每個人的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