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飆高溫 小心熱傷害上身

氣溫飆高屢創紀錄,全台因熱傷害而就醫的人數也隨之衝高。今年真的比較熱?該如何避免熱傷害?這篇整理一次看懂。

還沒夏天就好熱 用電量也創新高

熱到受不了!剛過完的5月曾在27日飆出攝氏38.2度創歷史紀錄,而台北氣象站設站122年以來,5月飆到37度的天數總共就7天,今年就占了4天。天熱,用電量也衝高。歷年最高用電紀錄前10名,今年5月就占了3個名額,其中5月30日更是飆出3677.14萬瓩,擠下去年815大停電當天的3645.3萬瓩,成為歷年最高紀錄。

延伸閱讀

熱傷害就在你我身旁

5月底嘉義有名清潔工人,疑似天氣太熱而昏倒,口吐白沫,體溫高達攝氏42度,醫師診斷為熱休克。衛生福利部統計,今年5月全台有466人次因熱傷害就醫,是去年同期的1倍多,也是近4年同期新高。醫師指出,從5月開始到9月前,都是高危險月份。

延伸閱讀

什麼是熱傷害?

熱傷害是指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急性疾病統稱。人體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為了因應環境溫度的變化,會用排汗等方式散熱;夏日高溫潮濕,當身體調節功能異常,無法正常排汗或是過度排汗時,體溫若持續上升,將可能出現熱傷害。像是大家所熟知的熱中暑、熱衰竭等。

是熱痙攣、熱衰竭還是熱中暑?

●熱痙攣:當身體運動量過大、大量流失鹽分,出現流汗、肢體肌肉局部抽筋的現象。
●熱衰竭:水分鹽分流失引起血液循環衰竭,症狀有頭痛頭暈、大量流汗、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等。
●熱中暑:體溫超過攝氏40度,症狀有頭痛頭暈、皮膚乾燥發紅、意識不清、昏迷等。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率超過30%。

知道是哪種熱傷害後該怎麼處理?

熱傷害的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輕度熱傷害像是熱痙攣,只要在蔭涼處休息、補充足夠水份就能恢復。出現熱衰竭症狀,應立刻移至蔭涼通風處平躺,如果清醒則應給予水份、鹽分補充。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應立即幫患者降低體溫,包括移至通風蔭涼處、在皮膚噴灑「溫水」、用強力風扇幫忙體表散熱,若症狀未改善應立刻就醫。【更完整專業資訊請點選延伸閱讀連結】

延伸閱讀

預防熱傷害 可以這樣做

預防熱傷害有三要訣,分別是保持涼爽、隨時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平時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在外活動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但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含糖飲料。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悶熱的環境也是造成中暑的原因之一,像是密閉的車廂在陽光曝曬下有如烤箱,家長臨時下車購物,勿把小孩留在車上,以免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防熱傷害 氣象局推高溫燈號新服務

因應高溫,氣象局也推出新服務,提供高溫資訊三級燈號,以攝氏36度、38度與持續時間為標準,將高溫分成黃、橙、紅等三種燈號。地面氣溫達攝氏36度為黃燈;若達到38度,或昨天、前天與今天連續3天以上達到36度,將升級為橘燈;連續3天以上達到38度,則是紅燈。每天下午5時發布隔天的預測資訊,提醒大眾注意防範熱傷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