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2024大選年》歐洲右轉、川普回鍋 世界局勢如何變化?|中央社 CNA
圖解2024全球大選年

逾10億人投票後 世界有什麼變化?

高通膨、分配不均,老派執政顯露危機,民粹式語言激發共鳴,各國民主韌性備受考驗。
往下捲動
2024年是全球大選年,從孟加拉開始到非洲國家查德,有63個國家舉行總統、國會大選,包括印度、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在內,全球超過10億人口在今年投下神聖的一票。
今年全球共有78國舉行全國性大選,包括各國總統、議會選舉,及歐洲議會改選。
32個國家選總統
54個國家議會改選
牽動歐盟大政的歐洲議會也改選,27個會員國的人民今年選出新一屆議員
選舉結果,大部分的國家並未出現政黨輪替
薩爾瓦多、墨西哥施政滿意度高,執政黨順利連任
斯洛伐克、芬蘭等內閣制國家改選總統,法國改選國會議員,不直接影響執政大權
俄羅斯、亞塞拜然、喬治亞,雖然舉行全國性大選,執政者也持續掌權,但選舉本身是否公平公開備受質疑
有17國在野勢力崛起,換黨執政
台灣、法國、日本、印度、委內瑞拉、查德、南非雖然由同一政黨繼續執政,但執政黨得票率或是國會席次明顯衰退
經濟是主導今年多數選戰的重要關鍵字。通膨、高失業關乎個人生存,導致民心思變,選擇換人做做看
許多政治人物緊抓民生經濟問題,走向民粹主義式的競選,強調自己是代替人民討伐執政者的代言人,把一切的問題都歸因於當權者的腐敗昏庸
薩爾瓦多總統
「薩爾瓦多人民將決定他們要的是美洲大陸上最安全的國家,還是倒退回前政府留下的,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 布格磊
美國總統當選人
「你們必須站出來,告訴賀錦麗你做得很糟,那個狡猾的拜登做得很糟,你們摧毀了我們的國家,我們不會再忍受了。」—— 川普
法國國民聯盟主席
「長達7年的馬克宏主義在弱化這個國家。30年來法國人在(移民)問題上的聲音一直沒有被聽見。」—— 巴德拉

民粹主義無關政治上的左翼右翼,主張政治應是人民意志的表達,把社會分成人民與菁英兩個對立的群體。根據BBC報導,專家認為,若民粹主義者擁有足夠的權力,可能形成一個威權政府,排斥所有不屬於「人民」群體的聲音。

高通膨、分配不均
民粹式語言激發共鳴

COVID-19疫情打亂全球經濟,隨後爆發的俄烏戰爭、以哈衝突讓問題雪上加霜,抬升生活成本,民眾的不滿直接反映在選票上。

在南非,嚴重的貧富差距讓長期執政的非洲民族議會,自1994年種族隔離制度廢除以來,首次失去國會過半優勢;在印度,通膨與失業率讓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流失逾60席議員,差點失去政權。在奧地利,高通膨和低經濟成長讓極右派「奧地利自由黨」首次贏得大選。

奧地利自由黨主席基克出席選前大造勢,現場群眾氣氛激昂(路透社)
奧地利自由黨主席基克出席選前大造勢,現場群眾氣氛激昂。(路透社)

民粹式的語言確實能聚攏支持群眾,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議會、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都精準掌握民眾不滿,把問題指向政府不力,視移民為主要敵人,這固然為他們贏得選民支持大幅成長,卻也可能激化社會對立,選後也出現不少抗爭。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改選後提名右翼巴尼耶,引發國會多數的左派政黨與民眾不滿,成千上萬人9月上街抗議馬克宏新總理人選。(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改選後提名右翼巴尼耶,引發國會多數的左派政黨與民眾不滿,成千上萬人9月上街抗議馬克宏新總理人選。(路透社)

除了國家內政,俄烏戰爭、中東衝突、中國威脅、美俄新冷戰等全球關注的地緣議題依舊持續,這一年的選舉結果可能如何影響世界?我們從歐洲、美洲、印太三大區域來看各項議題的可能走向:

歐洲

極右抬頭 歐洲向右轉
移民、續挺烏克蘭前景不明

歐洲今年有多個國家舉行大選,其中英國、法國都是提前選舉,儘管民調皆顯示執政黨會大敗,在經濟前景晦暗不明,無法確定是否好轉情況下,前英國首相蘇納克、法國總統馬克宏仍做出政治豪賭,提前改選止血。

結果,英國工黨一舉拿下412席,取得壓倒性勝利,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入主唐寧街;中間偏左的工黨終結保守黨14年執政,也是保守黨近200年來得票率最低的一次。

另一方面,極右政黨「英國改革黨」(Reform UK)趁勢崛起,支持度大幅成長。

英國改革黨前身為2018年創立的「脫歐黨」(Brexit Party),上屆2019年大選未在任一區域取得超過10%的得票率。

但到了今年,除了蘇格蘭、北愛爾蘭及倫敦外,英國改革黨在大多數選區得票率都超過10%,最高甚至達到18%。

不僅全國得票率僅次於工黨、保守黨,英國改革黨國會席次也從0席變成5席,主張脫歐、反移民的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更首度當選國會議員。

在其他選區,英國改革黨也扮演刺客,分掉同屬右翼的保守黨選票,導致多位保守黨候選人落馬。

前英國首相特拉斯在西南諾福克郡得票率從2019年的69%跌至25.3%,以630票之差落選。

前英國國防大臣夏普斯在服務近20年的韋林哈特菲爾德也輸了,是本屆競選失利最資深的保守黨內閣成員。

前英國下議院領袖,主持英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的摩丹特,得票率也從2019年61.4%大減至33%,最終以780票之差落選。

另一方面,極右政黨「英國改革黨」(Reform UK)趁勢崛起,支持度大幅成長。

英國改革黨前身為2018年創立的「脫歐黨」(Brexit Party),上屆2019年大選未在任一區域取得超過10%的得票率。

2019英國改革黨得票率地圖

但到了今年,除了蘇格蘭、北愛爾蘭及倫敦外,英國改革黨在大多數選區得票率都超過10%,最高甚至達到18%。

不僅全國得票率僅次於工黨、保守黨,英國改革黨國會席次也從變成5席,主張脫歐、反移民的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更首度當選國會議員。

2024英國改革黨得票率地圖

在其他選區,英國改革黨也扮演刺客,分掉同屬右翼的保守黨選票,導致多位保守黨候選人落馬。

前英國首相特拉斯在西南諾福克郡得票率從2019年的69%跌至25.3%,以630票之差落選。

特拉斯選區-西南諾福克斯

前英國國防大臣夏普斯在服務近20年的韋林哈特菲爾德也輸了,是本屆競選失利最資深的保守黨內閣成員。

夏普斯選區-韋林哈特菲爾德

前英國下議院領袖,主持英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的摩丹特,得票率也從2019年61.4%大減至33%,最終以780票之差落選。

摩丹特選區-北樸茨茅斯

歐洲議會向右傾

歐陸上27個國家、繫乎3億7300萬公民共同參與的歐洲議會,也進行5年一度的改選。

歐洲議會直選雖然不影響各國政權,但歐洲議會審查歐盟預算,且對歐盟執委會起草的法案具有修改權和最終表決權,牽動歐盟「綠色新政」及支援烏克蘭政策走向,重要性不亞於各國大選。

極右派政黨復甦的態勢,同樣表現在歐洲議會直選結果上,各國主要極右政黨支持度明顯上升,奧地利、法國尤其明顯,義大利兄弟黨也依舊強勢。

歐洲議會各國主要極右政黨得票率比較

有趣的是,因為移民危機竄出頭的北歐極右政黨反而失勢,匈牙利青民盟也因國內競爭對手的分票而出現衰退。

歐洲議會直選結果呈現右傾趨勢,法國總統馬克宏所屬的中間派歐洲復興(Renew)及各地綠黨皆受挫,義大利、法國、德國等極右勢力明顯增加。

當選議員在選後依據政治傾向加入黨團,黨團是議會主要運作單位,本屆共產生8個不同黨團,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團(EPP)增9席達到188席,與保有136席、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團(S&D),仍是規模前2大的黨團。

中間派式微 歐洲議會右傾

在光譜上屬於極右派的黨團有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主導的極右派「歐洲愛國者」(PfE),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所屬政黨在內的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ECR),以及規模最小但卻最為激進的主權國家歐洲(ESN)。

第10屆歐洲議會黨團簡介

左派黨團

(The Left)

綠黨/歐洲自由聯盟

(Greens / EFA)

社會民主黨團

(S&D)

復興歐洲

(Renew Europe)

歐洲人民黨團

(EPP)

歐洲保守派和

改革主義者

(ECR)

歐洲愛國者

(PfE)

主權國家歐洲

(ESN)

政治路線:左派

代表政黨:法國不屈法國、義大利五星運動

本屆優先項目:經濟正義、環境議題

政治路線:中間偏左至左

代表政黨:德國聯盟90/綠黨

本屆優先項目:綠色經濟、生態轉型、反騷擾

政治路線:中間偏左

代表政黨:德國社民黨、葡萄牙社會黨

本屆優先項目:居住正義、援烏、性別平等

政治路線:中間至中間偏右

代表政黨:法國復興黨

本屆優先項目:歐洲防務、援烏

政治路線:中間偏右

代表政黨:德國基民黨、波蘭公民綱領

本屆優先項目:歐洲團結、歐洲安全

政治路線:中間偏右至極右

代表政黨:義大利兄弟黨、捷克公民民主黨

本屆優先項目:疫後復甦、邊境安全

政治路線:右至極右

代表政黨:法國國民聯盟、匈牙利青年黨

本屆優先項目:恢復國家主權

政治路線:極右

代表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

 

ECR、PfE及ESN3個極右派的黨團在歐洲議會合計席次雖然沒有多到足以將現行的歐盟政策全數翻盤,但仍可能透過杯葛預算等方式,讓歐盟執委會態度轉趨保守。

歐洲議會極右派3大黨團代表人物,奧班(左)、梅洛尼(中)、ESN共同主席奧斯特(右)。(左、中圖路透社;右圖奧斯特推特) 歐洲議會極右派3大黨團代表人物,奧班(左)、梅洛尼(中)、ESN共同主席奧斯特(右)。(左、中圖路透社;右圖奧斯特推特)
歐洲議會極右派3大黨團代表人物,奧班(左)、梅洛尼(中)、ESN共同主席奧斯特(右)。(左、中圖路透社;右圖奧斯特推特)

不過,即使都被歸為極右派,這3個黨團的主張也不盡相同。ECR歷史最久,雖然抱持疑歐立場,但黨團成員不主張自己的國家脫歐,而是希望歐盟「做最少、做最好」,對歐盟執委會提出的政策多採批評的態度。

PfE與ESN則是由上一屆的認同與民主(ID)分裂而來,成員多反對歐盟、反綠色新政及反移民,同時也較為親俄,其中ESN立場比PfE更為激進。

歐洲議會黨團組成變化

3個極右派黨團PfE、ESN、ECR對歐盟立場的區別,也左右歐盟援助烏克蘭立場。PfE和ESN主張停止提供資金武器給烏克蘭,而ECR在此議題上則傾向其他黨團立場,兩派票數一來一回,應使歐盟援烏政策不致有太大變化。

反移民成極右主旋律

極右派政黨在選舉期間多有要求「減少移民」的言論,並將經濟問題歸咎到移民身上,主打反移民的政見確實吸到一票選民支持。

極右勢力的擴大不只讓法國、奧地利等都將收緊移民政策,更危險的是選舉期間的煽風點火真的激化民眾,在選後演變成反移民抗爭。

葡萄牙極右政黨「夠了」(Chega)今年9月發起反移民示威,首都里斯本上千人走上街頭,高舉布條遊行。

英國8月發生17歲男子持刀攻擊兒童舞蹈班造成3死,卻因「凶手是非法移民」的假消息,演變成反移民示威暴動。英國改革黨黨魁法拉吉在案發後發布一則懷疑警方「未公布真相」影片,被認為助長騷亂,要為暴力示威越演越烈負責。

在英國倫敦一場反對非法移民的抗議行動中,警方與民眾發生衝突(路透社)
在英國倫敦一場反對非法移民的抗議行動中,警方與民眾發生衝突。(路透社)

外交政策方面,這些極右政黨過去多有「疑歐親俄」的紀錄,像法國極右派國民聯盟精神領袖馬琳.雷朋(Marine Le Pen)、奧地利自由黨黨魁基克(Herbert Kickl)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們在選戰中大多質疑歐盟援烏政策,並主打限制各國政府支持烏克蘭的行動。

整體來看,歐盟各國的極右勢力已逐漸壯大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縱使還未直接掌握政權,但已能影響國家政策走向。目前已能看見的是許多歐洲國家收緊移民政策,未來在綠能發展、對烏克蘭的援助等也可能變得保守。另外,川普二度上任,也可能讓匈牙利總理奧班等人更添底氣。

美洲

川普回來了
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

作為世界首強,美國大選對全球有最全面的影響,川普重返白宮後,他難以預測的行事風格,也讓未來的世界局勢更撲朔迷離。

川普2020年輸給美國現任總統拜登,但人氣不減,他掌握住中產階級選民對經濟的失望情緒,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誓言打動國人,贏回白宮寶座。不僅如此,川普成功復仇也是繼2004年小布希之後,共和黨20年來首次在總統大選普選票數獲勝,同時,共和黨一舉拿下參議院、眾議院多數席次,取得完全執政優勢。

川普回歸 共和黨全面執政

綜合川普上一任期政策和至今為止的發言來看,在經濟政策他可能主打關稅牌,外交強調美國優先,捨棄拜登時期與盟邦合作的主張,可能更加重「逆全球化」的趨勢。

川普2.0施政藍圖

川普上個任期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築起圍牆,新任期可能更嚴格管制移民,可能的政策包括尋求將驅逐出境人數提高10倍,即每年超過100萬人;重新指派聯邦幹員和國民兵負責管控移民,甚至允許動用聯邦部隊逮捕移民。

川普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在國際事務上強調美國優先,在前一任期,他曾指國際社會對美國「不公平」,因此退出多個國際聯盟和條約。這次他在競選期間揚言「重新評估北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有可能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

國際貿易部分,川普競選時宣示將對所有進口貨物課徵10%至20%關稅,對中國貨品更打算課徵高達60%至100%的關稅。此舉將對國際貿易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可能帶動通膨和物價上漲,但也有人認為市場將能調適這些變化。

川普否定氣候變遷議題,美國綠能轉型、控制碳排的步調可能減緩。美國排碳量高居全球第二,若川普任內對減碳無作為,恐嚴重破壞全球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的進程,也可能讓中國、印度等碳排大國找到藉口來限縮國內的減碳計畫。

拉美的民主信任危機

在中南美洲,選戰重點在於治安、貪腐與經濟議題。拉丁美洲人口和GDP最大的兩個國家巴西和墨西哥,堅守在政治光譜的左側;今年多明尼加、烏拉圭等國左派候選人勝出,更鞏固左翼在拉丁美洲的地位。

這個區域大多在1980年代後才走向民主化,運作機制仍有些不穩定,獨裁者透過選舉掌權,反而對民主造成傷害的例子仍時有所聞;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透過違憲裁決連任、委內瑞拉強人馬杜洛(Nicolas Maduro)不願公布詳細計票結果,鑽制度漏洞把持政權,可能引發民主信任危機。

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路透社)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路透社)
巴拿馬總統穆利諾(穆利諾臉書)
多明尼加總統阿比納德(阿比納德臉書)
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路透社)
烏拉圭總統奧爾西(路透社)

違憲連任 酷獨裁者

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因打擊幫派、贏得民心,在2月大選勝出,並透過法院裁決違憲連任,他也形容自己是「酷獨裁者」。

強人3連霸 引發示威

委內瑞拉強人馬杜洛(Nicolas Maduro)以52%選票贏得第3任期,卻不願公布詳細計票結果,引起國內多次大規模示威。

誓言打擊貪腐拚經濟贏得支持

巴拿馬前安全部長穆里諾(Jose Raul Mulino)接替因洗錢罪而失去參選資格的前總統馬丁內利(Ricardo Martinelli)。他以帶來繁榮為口號,在這場關注經濟與打擊貪腐的選戰中勝出。

對鄰國海地超強硬 贏得連任

多明尼加總統阿比納德(Luis Abinader)對鄰國海地採取強硬措施,在經濟與疫情也管理得宜,以超過對手30%以上的得票率順利連任。

墨西哥首位女總統 鞏固拉美左翼路線

前墨西哥市市長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在前總統歐布拉多(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高支持率的加持下勝選,不僅成為墨國首位女性總統,也鞏固左翼在拉丁美洲的主導地位。

烏拉圭新總統 尋求建立現代左派

相較其他南美洲國家,烏拉圭左右派不算壁壘分明。曾任烏國第2大省省長的奧爾西(Yamandu Orsi)以近5成得票率當選,他盼建立現代左派路線,解決無家者與犯罪問題。

對美關係上,川普驅逐移民的政策考驗與墨西哥、巴拿馬等國家的合作與關係;另外,川普提名古巴裔的聯邦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為國務卿,魯比歐上任後可能對委內瑞拉在內的左翼政府採強硬立場,有專家認為,這可能助長中國、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印太

日韓朝小野大 老派執政危機
印太島鏈 美中抗衡最前線

印太地區左右派分別不明顯,選後觀察重點是內政走向、在中美競爭之間如何站隊,以及與其他區域強權的關係。

從台灣所處的東亞來看,鄰國日本、南韓的國會今年都改選,不過對外關係可能維持原有路線,但在內政上都陷入「朝小野大」的執政危機。

南韓執政黨「國民力量」在4月的國會議員改選面臨史上最大敗選,獲得108席未達過半門檻,僅超過1/3。新任國會多次彈劾官員,總統尹錫悅原就因為預算案與「國會」關係緊張,想不到年底竟還有驚天動地的變局。

12月3日深夜,尹錫悅無預警宣布緊急戒嚴,動員軍隊包圍國會,雖然6小時後就因國會通過解嚴決議,尹錫悅接受要求並解嚴。這突如其來的政治事件衝擊尹錫悅面臨彈劾下台的窘境;更驚動美、日同盟,後續對外交影響有待觀察。

日本自民黨因為政治獻金醜聞,15年來首次失去國會多數,儘管還是取得組閣權,然而石破內閣的政治基礎薄弱,民調低迷,對外政策上應該仍以與美國合作為基調。

太平洋島國部分,諸國面臨的共同問題是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滅國危機,以及夾在中美兩強之間地緣政治的拉扯。

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透過選舉確保了親中路線延續。

台灣的友邦帛琉總統惠恕仁連任,吐瓦魯新任總理泰歐(Feleti Teo)延續前朝友台親美的路線。

12月3日深夜,尹錫悅無預警宣布緊急戒嚴,動員軍隊包圍國會,雖然6小時後就因國會通過解嚴決議,尹錫悅接受要求並解嚴。這突如其來的政治事件衝擊尹錫悅面臨彈劾下台的窘境;更驚動美、日同盟,後續對外交影響有待觀察。

南韓執政黨「國民力量」在4月的國會議員改選面臨史上最大敗選,獲得108席未達過半門檻,僅超過1/3。新任國會多次彈劾官員,總統尹錫悅原就因為預算案與關係緊張,想不到年底竟還有驚天動地的變局。

12月3日深夜,尹錫悅無預警宣布緊急戒嚴,動員軍隊包圍國會,雖然6小時後就因國會通過解嚴決議,尹錫悅接受要求並解嚴。這突如其來的政治事件衝擊尹錫悅面臨彈劾下台的窘境;更驚動美、日同盟,後續對外交影響有待觀察。

日本自民黨因為政治獻金醜聞,15年來首次失去國會多數,儘管還是取得組閣權,然而石破內閣的政治基礎薄弱,民調低迷,對外政策上應該仍以與美國合作為基調。

太平洋島國部分,諸國面臨的共同問題是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滅國危機,以及夾在中美兩強之間地緣政治的拉扯。

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透過選舉確保了親中路線延續。

台灣的友邦帛琉總統惠恕仁連任,吐瓦魯新任總理泰歐(Feleti Teo)延續前朝友台親美的路線。

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2億選民選出新任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

軍人出身的普拉伯沃曾任國防部長,和前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關係密切,曾涉及1998年排華暴動、參與鎮壓1990年代東帝汶獨立運動,極具人權爭議。在執政聯盟在國會幾乎收編所有政黨的情況下,印尼未來的民主走向值得注意。傳統上,印尼外交遵循「不結盟」政策,與各國都保持親善關係。

印度經過長達6週、9.6億登記選民參與的「地表規模最大」選舉後,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展開第3個任期。不過他所屬的「印度人民黨」10年來首度未取得絕對多數席次,須與友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分析認為,莫迪的印度認同牌已到極限,未來將回歸國內建設跟經濟發展。

鄰近印度的孟加拉、不丹、斯里蘭卡變動也不小。孟加拉總理哈希納(Sheikh Hasina)1月才展開第5個任期,卻因反對公務員職缺配額制度的學運演變為示威,讓他不得不倉皇下台逃往印度,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領導臨時政府。

斯里蘭卡9月選出奉行馬克思主義的新總統迪桑納亞克(Anura Kumara Dissanayake),2個月後他領導的左翼聯盟在國會大選又取得壓倒性勝利。新任領導者除需面對長年以來夾在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問題,更急迫的是解決嚴重的內政與經濟問題。

德國、加拿大接棒選舉
檢驗民主韌性

2024年底,當美國人民再次選擇川普為領導人後,全球向右轉的態勢大致底定,未來各國應會將焦點轉向國內經濟,收緊移民政策,綠色轉型腳步也可能放慢。

若川普真如選舉時所言,在處理中東停火議題上支持以色列加速殲滅哈瑪斯,並減少軍援烏克蘭,能否快速結束這兩場戰爭還很難說,但對烏克蘭及巴勒斯坦來說絕非好消息。

至於中國,全球分為挺中、抗中兩大陣營格局大致不變。川普提名多位對中鷹派人士入閣,歐洲議會大比數通過挺台決議批評中國,石破茂延續安倍、岸田以來友台的外交安保路線立場。需要注意的是,若川普走回孤立主義老路,北約、Quad(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AUKUS(澳洲AU、英UK、美US三方安全夥伴關係)等同盟關係未來如何運作下去。

2024全球大選年結束,2025年仍有數場影響世界局勢的選舉。2月底德國國會改選,在外界預測保守派基民盟回歸執政同時,極右或極左的聲勢會不會進一步壯大值得關注。加拿大、澳洲也都將在2025年舉行全國大選,同樣牽動印太局勢。

製作:林傑立、翁堃耀

網頁設計:劉姿嘉

程式設計:楊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