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棒球12強預賽開打,台灣與日本、韓國同組競技。每逢國際賽,各國投手「球速誰最快?」「就是打不到他的球!」這類的比較一直都是熱門話題。隨著運動科學的普及,投手基本球種-四縫線速球的球速近年來到最高水準;以職棒最高殿堂美國大聯盟為例,能飆出160公里速球的怪物級投手大幅增加,速球總數也翻倍成長。速球考驗打者的出棒時機、反應能力,搭配不同球種創造速差,壓制效果更好,但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選手也承受更大的受傷風險。
投球機制是3個動能接力:身體往前、胸椎旋轉、手肘彈射。黃致豪分析,每個選手在這條動能接力上或多或少都有弱點,可能柔軟度不佳,導致手肘後翻的角度不夠,或是天生協調性較差,每個動作銜接起來會比別人慢。
不過,黃致豪認為,天生的不足可以透過科學儀器的輔助漸進調整,當姿勢確定練到精熟後,搭配重量訓練,球速還是有機會能提升。國外選手早已普遍藉由數據檢視投球動作的缺失並改善,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投手能投出怪物級速球。
投球機制中有20個以上的身體角度可以細緻講究,左方的面板為各角度的偵測數據。
相同的道理,在打者的身上也有一套打擊機制。當投手的球速提升,除了打擊機制中的每個動作要越來越協調與俐落外,打者也可以改變揮棒軌跡的長度。
下方的動畫中,紅色線條代表打者揮棒後產生的軌跡。大聯盟球員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著作《擊球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談到,當手臂靠近身體時,可以減少揮擊弧度,揮擊弧度縮短,揮棒時間減少,有利於擊中高速球,也能爭取更多時間辨識球種。反過來看,揮棒軌跡長,雖然整體揮棒時間增加,但較長的軌跡能產生更大的加速度與力矩,加強擊球力量,適合遠距離長打。
速度飆出來 身體卻受傷了
雖然投球機制看似有一套公式,但並不是照做就有球速,還需要把選手為了用力投擲,展現出的肌肉爆發力,以及能承受的重力加速度納入考量。
「選手每一次奮力投球,都對韌帶產生些微撕裂傷。」對職棒和青少棒選手運動傷害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台大復健部主治醫師郭柏齡點出,投手的傷大多集中在上半身,原因有3個。
- 01
為了藉由旋轉帶動手臂,投手會盡可能將手臂和肩膀往後扳,雖然人體的肩關節活動度很大,但往後扳對肩關節來說是一個不穩定的姿勢,需要肩胛骨以及肩關節肌肉的精密控制。一旦練球量過大,肩關節肌肉疲勞控制失衡,就容易出現肩夾擠等疼痛問題。
- 02
在最後一個投球動作中,手臂要像彈弓一樣彈射出去,如果選手企圖投出時速160公里以上的速球,為了穩定肘關節,尺側副韌帶瞬間須承受100牛頓以上的作用力,100牛頓可類比為10公斤重從空中掉下的力,此時投手就像是只靠手指或手肘接住10公斤重的保齡球,並瞬間投擲出去。
由於瞬間受力非常大,所以尺側副韌帶非常容易耗損,這個部位就是球迷常聽聞到的「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動刀的位置。根據《今日美國體育》研究,在2023年賽季排名前64的頂尖投手中,有30人的投球肘接受過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當中包含大谷翔平,他分別在2018年、2023年動過2次該手術。 - 03
當投手把球丟出,身體為了抗衡手臂往前衝的離心力,肩膀的肌腱會像懸吊系統一樣把手臂抓住;球速越快時,肌腱為了拉住向前衝的手臂,需要施更多力量,就容易因拉扯而受傷。
有鑑於催球速對選手身體造成的負擔,郭柏齡醫師特別強調修復的重要,他建議在每場奮力投球之間至少休息48小時,讓韌帶的微創傷可以癒合。如果忽略修復,身體已經出現不適,仍繼續投球,姿勢容易錯誤,除了會增加其他部位受傷的風險,同一部位累積性傷害若超過復原上限,就會變成永久性傷害。
在訓練數據化、影像化的當代,投手透過各種量測數據,發揮球速潛力。目前世界紀錄認證的球速保持人是大聯盟匹茲堡海盜隊的投手柴普曼(Aroldis Chapman),2010年他在辛辛那提紅人隊時投出時速105.8英里、相當於時速170.3公里的速球。我們請教郭柏齡醫師這個紀錄是否已經到達人類極限,他苦笑回答「還很難說」,因為並沒有研究能證明,人類肩膀與手肘能承受多大力量。
球速佳 配球策略更有優勢
台灣選手有曹錦輝、羅嘉仁、潘文輝、林振瑋4人曾投出160公里速球,其中林振瑋、潘文輝是近年最受矚目的新世代火球男。22歲、身高201公分的投手林振瑋,目前效力於聖路易紅雀隊1A,今年5月飆出162.5公里速球,改寫台灣最快球速紀錄。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時,林振瑋雖未進入正選,但被總教練林岳平指定隨隊練習,並擔任餵球員,讓台灣隊打者多適應速球投手。
林振瑋身高201公分,身材高大讓他投球具有先天優勢。(中央社檔案照片)
這次12強的台灣隊投手名單中,原本被寄予王牌厚望的古林睿煬以及旅美好手潘文輝,都是速球派代表,但兩人受疲勞和傷勢所苦,最終辭退國家隊邀請。
直觀來看,速球可以挑戰打者的反應速度,但速度快,就代表完全壓制嗎?當打者也越來越適應速球時,速度在球場上還能創造什麼價值?我們請教中職味全龍隊總教練葉君璋,1996年加入職棒、2015年轉任教練,曾是多屆國家隊當家捕手的他,長時間在打者身後蹲捕,十分清楚速度產生的衝擊。
葉君璋認為,球速與三振率沒有絕對關係,但投手球速快,搭配其他球種,能創造更大威脅。這是因為速球能製造不少有利情境,像是當選手適應速度準備要擊球時,突然又來個慢球,這種速度差可以擾亂打者的節奏。又或是速球的投球動作與其他球種一致時,打者可能誤判為速球,造成提早揮棒或角度計算錯誤。
速度不是唯一 武器球品質、配球才是勝負關鍵
「我常提醒選手不要有球速迷思」比起速度,葉君璋更看重選手控球的精準度,葉君璋表示,重點還是要放在能多有效率解決打者,能用較少球數解決打者,身體受傷、過度使用的風險也就降低。葉君璋曾在美國職棒小聯盟擔任教練,創旅外執教先例,他認為像大聯盟的用人邏輯應該是,如果球速很快但控球不佳,確實有機會再觀察改善,但如果控球一直不好,好球帶投不進去,還是會被淘汰。
葉君璋說,能單靠一種球致勝的球員是少數,還是要有兩到三種拿手球路搭配比較理想,投手必須強化變化球球移動幅度和軌跡的品質,以及思考怎樣的球種搭配讓打者最頭痛、最難掌握。他舉例,像當時王建民之所以在大聯盟表現傑出,就是有頂尖的三種球搭配:伸卡球、滑球、四縫線速球。
12強因傷辭退台灣隊的潘文輝,也有同樣的省思。潘文輝在去年受訪時表示,他現在不會特別追求極速,目前均速可以維持在155公里左右,但再快的球都還是有人會打到,他希望加強變化球犀利度,除了拿手的指叉球外,還要把滑球練好。
按鈕切換看各球種移動軌跡
資料來源:mlb.com、baseball savant
火球男缺陣 台灣隊有自己的投球策略
即便速球均速不斷提升,非速球派的優秀球員還是能找到各自的投球策略,在今年的棒球12強賽事,台灣隊的重點投手林昱珉、黃子鵬即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