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關心什麼 文字會說話
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就職,展開第二個4年任期。在過去4年,她以總統身分發布的新聞稿說了些什麼?在社群平台上又談些什麼?這些文字紀錄顯示她關心的重點,也透露她想把台灣帶往什麼方向。
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就職,展開第二個4年任期。在過去4年,她以總統身分發布的新聞稿說了些什麼?在社群平台上又談些什麼?這些文字紀錄顯示她關心的重點,也透露她想把台灣帶往什麼方向。
我們搜集蔡總統從2016年5月20日以來的Facebook貼文、總統府新聞稿,以及1948年以來15任總統就職演說內容,以圖表方式呈現蔡總統和她的前任最常提到的字詞,幫助讀者瞭解國家元首念茲在茲的議題。
2020年就職演說,蔡英文多次提及「疫情、防疫」相關詞彙。演說一開始就感謝台灣人民防疫期間信任政府、保持公民美德,讓台灣防疫成功。她也強調,因為疫情控制得當,台灣不僅讓國際社會驚豔,且至今仍可以維持經濟正成長。
綜觀蔡英文第二任就職演說使用詞彙,出現次數前5名的詞依序是「台灣、產業、國家、發展、社會」,與第一任的「台灣、政府、國家、經濟、社會」相比,這次「產業」一詞出現的比例提升最多,也是這次就職演說的主軸4大面向的第一項,宣示打造「資訊及數位」、「資安」、「醫療科技」、「國防戰略」、「綠電及再生能源」、「民生戰備」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較為具體的闡釋「經濟發展」方向。
至於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蔡英文重申「盡力為兩岸和平穩定,做出最大的努力」,「不會接受北京以一國兩制矮化台灣,破壞台海的現狀」。
2016年就職演說,蔡英文大量使用「國家」「政府」,營造致力團結全民的敘事氛圍。
我也要告訴大家,眼前的種種難關,需要我們誠實面對,需要我們共同承擔。所以,今天的演說是一個邀請,我要邀請全體國人同胞一起來,扛起這個國家的未來。國家不會因為領導人而偉大;全體國民的共同奮鬥,才讓這個國家偉大。總統團結的不只是支持者,總統該團結的是整個國家。團結是為了改變,這是我對這個國家最深切的期待。在這裡,我要誠懇地呼籲,請給這個國家一個機會,讓我們拋下成見,拋下過去的對立,我們一起來完成新時代交給我們的使命。在我們共同奮鬥的過程中,身為總統,我要向全國人民宣示,未來我和新政府,將領導這個國家的改革,展現決心,絕不退縮。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 未來的路並不好走,臺灣需要一個正面迎向一切挑戰的新政府,我的責任就是領導這個新政府。
舉世皆然,每一位總統的就職演說都代表對肩上重任的認知、對國民全體的承諾、對國際社會的回應,不但宣示國家發展的方向,也傳達對當前世界挑戰的觀察與回應。
我們蒐集從1948年至今共15任總統就職演說的全文,以中研院斷詞系統萃取出重要的語彙:
從上圖可以看出,「台灣」一詞出現頻率(占全文詞𢑥比率)從1996年開始明顯提升,代表台灣主體性的彰顯。馬英九在2008年就職演說時最頻繁地使用「台灣」表述,例如「台灣人民」、「台灣的」,在演說的第一段就看得出來: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台灣人民投下了改變台灣未來的一票。今天,我們在這裡不是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一起見證,台灣的民主已經跨越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我們的民主走過了一段顛簸的道路,現在終於有機會邁向成熟的坦途。在過去這一段波折的歲月裡,人民對政府的信賴跌到谷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會的核心價值,人民失去了經濟安全感,台灣的國際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損。
值得慶幸的是,跟很多年輕的民主國家相比,我們民主成長的陣痛期並不算長,台灣人民卻能展現日趨成熟的民主風範,在關鍵時刻,作出明確的抉擇:人民選擇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兩岸和平與迎向未來。尤其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長經驗,讓我們獲得了「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的讚譽,值得所有台灣人引以為傲
有的詞彙有期間差異,例如「人民 vs. 國民」,1970年代蔣中正、蔣經國就職演說較常使用「國民」一詞,之後的總統較少使用此詞,而改用「人民」,尤以陳水扁時期使用頻率最高。
兩蔣就職演說經常出現「國民」一詞,或許是因為提及如「唯一的主義是三民主義,唯一的革命是國民革命」,連帶提到「國民生活」、「國民所得」這類字詞。
陳水扁則是常常在每個段落中穿插運用「人民」一詞。另外,他雖然不是第一位在就職演說提到台灣人口總數的總統(註),但是他常重複提到「兩千三百萬人民」,在2004年就職演說就出現7次、2000年就職演說出現2次。
註:就職演說第一次談及台灣人口總數的是李登輝於1996年就職演說提到「兩千一百三十萬同胞,正式邁進『主權在民』的新時代。」
這張圖表顯示個別總統在歷任就職演說使用的的談話字詞重點。馬英九兩屆演說講了36次「兩岸」,且較少出現「國家」一詞,而是使用「台灣」、「我國」、「我們」來表述。蔡英文2016年則多次提及「政府」,強調的是「新」政府的未來施政方向。此外,蔡英文兩任演說中完全未提到「中國」與「大陸」,談到北京政府都是以「兩岸」來表述。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當時的目標是反攻大陸,因此「革命、反共、復國」時常被提及,國家主體意識為「中國」,與之相對的則是「共匪」。
1991年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反攻大陸正式走入歷史,1996年總統直選後,歷任總統轉而使用「台灣」、「兩岸」來表述,也將重點拉回台灣自身發展,「經濟」、「發展」、「產業」更常被提及。
歷屆總統就職演說皆頻繁強調「民主」,總統直選前的「民主」,主要是為了強調與中共政權的差異,時常與「自由」一同被提及;總統直選後,則是強調該屆選舉代表的民主價值。
朱毛奸匪在大陸上正以「鎮壓反革命」的手法,來箝制自由;以「普遍基層選舉」的幌子,來偽造民主;以「思想改造」的口號,來強迫洗腦。而我們中華民國的自由與民主,乃是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任何人都能發揮他完全自由的意志!(1954年蔣中正)
在二十一世紀來臨的前夕,台灣人民用民主的選票完成了歷史性的政黨輪替。(2000年陳水扁)
我們順利完成中華民國第五次總統直選。這是臺灣民主邁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馬英九)
感謝這個國家的民主機制,讓我們透過和平的選舉過程,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2016年蔡英文)
2020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就職,邁入第二個任期。過去4年裡,總統蔡英文對外發表的言論,不論是在社群上親民的第一人稱口吻,還是在總統府新聞稿官式文書的第三人稱,最常提到的字詞與她2016年的就職演說相去不遠。
作為國家領導人,蔡總統談話經常提到「國家」一詞,像是攸關國家發展的「要把國家帶去哪裡」、「不能讓國家在口水中惡性循環」,或者是國防有關的「國家安全」、「國軍弟兄姊妹會繼續守護國家安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重新定調九二共識之後,蔡總統在臉書上提到「國家」的次數達到4年來最高;其餘幾個高峰是在防範非洲豬瘟、防堵武漢肺炎和2020總統選舉時期。
若說「國家」一詞意在凝聚整體,「政府」一詞則是用於更實際的政策溝通。總統身為執政團隊最高負責人,肩負政令宣導與澄清之責,時常在臉書使用「我代表政府」文句進行宣示,也用「政府會持續投入資源」做出承諾。
這4年來蔡總統最常用的前15名字詞,大多是概念式的詞語,「美國」一詞是除了「台灣」以外最明確的一個詞,凸顯過去4年台美關係升溫,在2018、2019年有幾個特別常提及「美國」的高峰。
其他常提到的字詞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