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間軸上,兩種不同的背景顏色,代表不同政黨在中央執政。
1996年
李登輝當選首位人民直選總統。同年,提倡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的女權運動者彭婉如(圖右)不幸遇害,至今仍未抓到凶手。她的逝世引起社會對女性參政的重視,民進黨也成為全台首個建立女性參選保障機制的政黨。
1997年
民進黨拿下逾半數縣市長,唯三當選的女性有兩位來自民進黨——台中市長張溫鷹、桃園縣長呂秀蓮。而國民黨則完全沒有推派女性候選人。
1997年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彭渰雯2000年在《1999台灣女權報告》中分析該年選舉結果:長期執政的國民黨,由於地方父權勢力在提名階段爭相卡位,女性幾乎沒有參選首長的空間。
1999年
1月25日「地方制度法」三讀通過並公布施行。地方民意代表各選區每滿4席要有1名女性。婦女團體爭取婦女保障名額已久,葉金鳳擔任內政部長時推動立法,納入1/4婦女保障名額規定。
2000年
民進黨陳水扁、呂秀蓮就任正、副總統,強調兩性共治。同年,國民黨在黨內導入婦女保障制度。
2005年
婦女參政權利入憲,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不適用婦女保障名額,但不分區立委婦女當選席次不得低於1/2,於2008年開始施行。
2008年
單一選區兩票制上路,女性立委人數減少,但占比提高。
2016年
總統大選一度同時出現兩位女性參選人——蔡英文、洪秀柱,她們沒有強大的政治家族或派系背景,而是依靠自身能力踏上參選國家元首的舞台。
2020年
立委選舉女性大放異彩,加計不分區立委共有47位女性當選,占比超過4成,台灣選舉女力崛起也受到國際矚目,半島電視台甚至以專文報導。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在1991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後的選舉,曾當選正副總統、立法委員、國大代表以及縣市長的女性政治人物,這30年以來的選舉勝績(不包含遞補)。
每一列顯示一位女性政治人物當選民選公職並且在任的年份。
不同色調代表不同的選舉項目。
1991年以前的選舉不納入計算。
例如:這是蔡英文的民選公職生涯。她在2005年擔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但中途被徵召進入內閣,因此線條中斷。2016年她當選總統,線條重新出現。
登上總統、副總統位置的女性有2位,分別是蔡英文和呂秀蓮。
曾當選立法委員或是國大代表的女性有216位。綜合以上,共有223人。
1996年,因為第3屆國民大會代表以及第3屆立法委員同一年上任,顯得女性人數特別多。事實上,此時女性中央民代共占總人數的19.88%。
這些女性選將,有超過4成初次當選的起點就已是立法委員,3成從國大代表起步;自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等地方選舉進入中央層級選舉的人僅占2成左右。
綜觀這些女性選將初次當選的年齡,在1992到1996年間,首次當選立法委員的女性多為40-50歲左右。
到了1999至2008年,初入政壇就當選立委的年齡邁向年輕化,不僅出現兩位迄今最年輕的25歲女性——嘉義縣立委蕭苑瑜和台南市立委王昱婷,也有7位30-40歲的女性踏進立院。
2012至2020年,最年輕立委紀錄不變,初當選立委的年齡平均分散在30-40、40-50、50-60歲各區間,最年輕的是28歲的賴品妤,最年長則是71歲的張曉風,顯示女性參選的樣態更加多元。
女將們各自累積勝選經歷,有29位女將長期獲得選民支持,在這30年間勝選6次以上。
她們大多長年深耕地方,參選區域立委或地方公職。倘若有家族在地方或政黨內的政治資源相助,更能大幅降低進入政壇的門檻。
多次勝選的女選將大多有家族或黨內資源相助,包含今年爭取連任縣市長的盧秀燕、王惠美、林姿妙和黃敏惠,以及資深前立委黃昭順和現任監察委員葉宜津。
這些經歷若干程度反映威權歷史。黨國和地方家族能提供資源讓家族女性較早起步累積資本。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黃長玲研究女性區域立委背景,發現超過6成來自政治家族,比例是男性區域立委的2倍。
這並不表示黨外政治人物無從發揮,地方政治在解嚴前仍有有限度的自治權。
嘉義市的許世賢甚至以無黨籍女性身分開創「許家班」。她是台灣首位女博士、女醫學博士,更是首位女性地方首長,被稱為「嘉義媽祖婆」。她的女兒張文英和張博雅也在嘉義市主政20年。
而許家班的陳麗貞,在沒當選過議員或鄉鎮市長,直攻縣市長、一舉獲勝,而且還是在藍綠夾殺下以無黨籍身分勝出;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張博雅與許家班的支持。
陳麗貞當選嘉義市長後加入民進黨,以民進黨籍尋求連任,卻失去張博雅的支持敗給黃敏惠。此後,嘉義市陸續由藍綠兩黨參選人當選市長,許家班勢力似乎式微,回歸政黨對抗。
1986年成立的民主進步黨,早期黨員也不乏女性的身影。黨內最資深的幾位女選將,也大約從此開始投入選戰,例如王淑慧以及唐碧娥。
除了競選連任以外,政治人物也可能想尋求更大的政治舞台。當然,不是人人都能夠問鼎總統大位,30年來,能當選縣市長的女性政治人物也只有17人。
根據黃長玲觀察,在台灣能選上縣市首長的政治人物,不一定都要有豐富的資歷,但通常需從國會回到地方參選,或是在該縣市較大的鄉鎮市擔任過首長;若只有縣市議員資歷,就比較難當選縣市長。
17位女性縣市長中有12人曾經擔任過中央民代,包括在1990年曾短暫擔任第1屆增額立委的張博雅和曾任第1屆增額國大的張文英。另外,張溫鷹則擔任過省議員。
沒有擔任過立委的林姿妙,則有2屆羅東鎮長的行政歷練。王惠美則同時擁有國會以及鹿港鎮長的資歷。
只有3位女性縣市長沒有上述經驗,除了許家班的陳麗貞,還有饒慶鈴和鄺麗貞。陳麗貞和饒慶鈴有在地從政經驗和家族支持。饒慶鈴的父親曾任立法院副院長,她也當過縣議員。鄺麗貞則是因丈夫吳俊立當選即遭到停職、一個月後辭職,代夫出征高票當選。
另一方面,若轉任內閣閣員、政治幕僚等,雖然沒有參選,也能夠持續參與政治。所屬政黨贏得中央執政權的政治人物較有這種機會,如馬英九時代的章仁香和蔡英文時代的田秋堇。
而這30年間,多位選將為女性參政的歷史寫下了新篇章。
以上的說明,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或是樣態,這223位女性政治人物各有自己獨特的勝選軌跡和政治生涯。
您可以直接點選線條,或讓滑鼠在線條上停留,查看這223位女性政治人物在1992年以後的民選公職資歷。
也可以依照政黨(以最後一次參選的政黨為主)、曾當選項目、當選縣市來探索這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