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山林的守護者

只留足跡,不留痕跡
登山必看的無痕山林7準則

文、網頁設計/劉姿嘉

早在1960年代,美國就有許多研究顯示,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的遊憩據點使用率呈倍數成長時,逐漸造成遊憩據點生態環境損害。

2020年因COVID-19疫情爆發,多國採取邊境管制;同年台灣宣布山林解禁,簡化國家公園入園入山申請流程,登山人數遽增——當年度玉山國家公園遊客逼近140萬人次,攀登百岳蔚為風潮,雪霸主要登山路線人數也在2022年突破10萬人次。

2014-2023年玉山國家公園主要登山路線人次 2014-2023年雪霸國家公園主要登山路線人次

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簡稱LNT,源自美國的無痕旅遊行動概念,提醒人們在戶外進行遊憩活動時,注意如何降低對大自然的衝擊,減少遊客對特有種生物棲地的危害。

無痕山林的7項準則

事前的準備

事先蒐集當地相關資訊、充實戶外知識與技能、做好充分的計畫與準備

事前的準備

適當處理廢棄物

帶出所有攜入的垃圾,妥善處理無法攜出的物品

適當處理廢棄物

在堅實的地表行走與露營

在規劃好的步道及宿營範圍內活動,不走捷徑,盡可能留下最輕的足跡,避免破壞地表

在堅實的地表行走與露營

留下所發現的

保持原始風貌,不任意改變自然與人文環境,例如樹木、石頭與動物的排遺

留下所發現的

降低營火的衝擊

盡可能減少用火,以效能高的器具煮食及照明,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降低營火的衝擊

尊重野生動物

不餵食、不破壞、不侵犯、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慣

尊重野生動物

考慮其他造訪的夥伴

尊重他人獨處所需的寧靜,審慎思考自身行為對環境和他人的影響

考慮其他造訪的夥伴

接下來我們整理出幾項具體執行方法,讓你享受山林美景同時,還能多為環境著想。

登山裝備應以輕便、環保且安全為優先,避免對環境造成過多干擾。考量整體背負裝備重量適中,著重在選擇合適的衣物來應對多變的山區氣候,攜帶定位工具與求救裝備以確保安全,並帶足夠的防水、保暖和照明用品。

登山裝備

沒有廁所時,如何妥善處理排遺?

雖然普遍認為小便在樹下或草地是無害的,但實際上,尿液中的鹽分會吸引像山羌、鹿等動物前來啃食樹葉。因此,最好的做法是選擇在能曬到太陽的礫石區小便,讓鹽分自然蒸發,避免對植被造成損害。

在冬季結冰時,土壤層可能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因此最佳做法是將排遺完全帶走,如果無法帶走,需挖一個「貓洞」掩埋,位置遠離營區和水源,寬度和深度約為15到20公分(麥克風大小),在掩埋時,將排遺與部分土壤混合,並恢復地貌,確保不留下痕跡。

處理排遺

當你行走在山林步道,遇到水坑...

避免抄捷徑,在指定的步道與營地範圍內活動,減少踩踏未受保護的地表,損害植被會導致土壤流失與侵蝕。

當遇到泥濘或積水的坑洞時,應盡量行走在步道中央,避免走在步道邊緣,這樣可避免步道面積加寬,導致坑洞擴大及環境惡化。在無步道的區域行走時,應選擇較堅硬的地表,如岩石、沙地或雪地,以減少對植被和地表的破壞,並維持環境的自然狀態。

水坑

用感官或相機紀錄當下的美好

當你在旅途中看到特別的石頭或美麗的花朵,是否曾想過帶回家作為紀念?為了保護自然環境,請讓步道上的自然遺跡留在原地。如果想記錄這份美好,可以選擇拍照、速寫,或用你的感官與記憶將風景留存在心中。

除了不帶走所發現的自然物,也要確保不留下任何人為影響,勿隨意丟棄垃圾或放生動植物,也不要將外來植物如花草、水生植物等帶入自然環境,以保護原生生態的穩定與多樣性。

用攝影紀錄當下的美好

紮營、生營火時,降低對環境衝擊

紮營時應選擇無植被的礫石區,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並且為了避免吸引野生動物,建議將睡覺區與烹煮區分開,降低潛在的安全風險。

若需長時間紮營,應定期更換位置,減少來回走動對植物造成長期破壞。離營時,將移動的石頭和樹枝恢復原位,並均勻散鋪落葉,不要留下人為的使用痕跡,維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性。

紮營、生營火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當無人看管、就寢或準備離開時,一定要徹底熄滅火源,以防止火災,避免留下未完全燃燒的焦黑木頭,熄滅後可以用落葉、石頭或土覆蓋焚燒的位置。盡量重複使用生火地點,減少對新區域的破壞。

離開露營地或休息區前,務必將所有垃圾、食物殘渣及廚餘一併帶走。遺留的垃圾可能對野生動物造成致命危害,避免鳥類或哺乳動物誤食塑膠袋。切勿將垃圾就地掩埋,因為野生動物可能嗅聞到氣味而翻找出來,且風吹雨淋後,垃圾仍會暴露在外,造成污染。

與野生動物保持友善距離

野生動物對人類行為極為敏感,特別是在繁殖期或季節性活動期間,例如,某些鳥類在春季築巢時對人類的干擾會變得更加敏感且容易受驚。為了不打擾牠們,應保持適當距離,可以用大拇指遮住動物來測量保持安全距離。

與野生動物保持友善距離

避免快速移動或直接注視野生動物,以免引發牠們的戒備情緒,如果遇到正在移動的野生動物,應繞道或等待牠們先通過,這樣能減少牠們的壓力並避免產生侵略感,在經過熊或山豬等具威脅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快速通過並保持警戒,也盡量避免夜間健行,以降低遇到大型或夜行性動物的風險。

如何對環境永續更好

無論是獨自探險還是結伴同行,尊重他人登山的方式,並與其他登山者保持互助合作,確保彼此安全,在行進或宿營時,盡量減少干擾他人,避免使用刺眼燈光或噪音設備,維持環境的寧靜。

無痕山林其實不只適用於山,戶外環境都算,7項準則不是法律或強制性的規則,而是觀念的倡導,若能自我實踐、帶動他人一起執行,減少對環境傷害,會對環境更友善。

資料來源/教育部、內政部、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