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蘭族特有香蕉絲編織 法國大學生專程來學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5日電)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傳統技藝,失傳多年後在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重新被找回,吸引來自法國的大學生何伊蓮飄洋過海來學習,受到當地族人熱心招待,是工坊內唯一的「白皮膚」。
23歲的何伊蓮在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就讀人類學,從小就對人類學、美術歷史及亞洲文化很有興趣,高中時在學校學習中文,基本對答不是問題。
何伊蓮說,這學年有長達半年時間實習、考察,去年準備實習計畫時,看到台灣有一群少數民族在推廣香蕉絲工藝,想來學習及觀察,透過學校老師引薦,和台灣中央研究院聯繫上,3月初獨自來到台灣。
何伊蓮說,那時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剛開始,入境2天後才被召回台北隔離14天,也因疫情關係,多留在台北2個月,直到5月中才到來到花蓮。
透過中研院協助,聯繫上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告知他們來歷以及想要學習香蕉絲的意願,受到當地族人大方歡迎,靠海的原住民族膚色偏黑,何伊蓮白皙的皮膚,在工坊內特別顯眼。
新社香蕉絲工坊總幹事偕淑琴說,香蕉絲從採集香蕉、製成線到最後的編織,短期內不太可能完整學習。不過,這陣子正好有很多體驗活動,適合零基礎的初學者,何伊蓮來得正是時候,除了編織學習,也能體驗包括染布、手作飾品等課程。
何伊蓮用有限的中文詞彙跟老師們學習,不會說的單字,就用手機查圖片溝通,筆記本上滿滿的法文筆記,她笑說,有些織法用文字表達不出來,就用畫的,只要工作坊有開,就會待到休館。
因為香蕉絲脆弱容易斷裂,失敗率很高,何伊蓮先以棉線熟悉織布流程,現在累積3條作品,老師們都稱讚她學習速度快,也很認真,會用照片、影片拍攝,回家反覆學習。她說,8月底要先回法國繼續學業,計畫將筆記帶回學校好好整理,也和老師們約定好,還會再回來把沒學到的香蕉絲編織學完。
花蓮新社部落的香蕉絲編織,遵守古老製法,將香蕉樹砍下後,需要經過反覆刨削、泡水、曬纖等過程,製成香蕉絲,再來經過整經到織布,2015年花蓮縣文化局將香蕉絲布編織登錄為花蓮縣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編輯:孫承武)10908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