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異族婚甘苦 家有難念的經
在尊重文化多元價值的加拿大,異文化通婚是「常態」,誰要是敢公開表示見怪或見外,很容易反遭非議。但每一樁異文化婚姻背後,仍然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文/胡玉立 (中央社駐多倫多記者)
在尊重文化多元價值的加拿大,異文化通婚是「常態」,誰要是敢公開表示見怪或見外,很容易反遭非議。但每一樁異文化婚姻背後,仍然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談起台灣人和異族人士婚姻,最大問題往往不是彼此的價值觀差異、也不是來自外人的眼光,而是台灣家人這一方的阻力重重。
中學時期就和父母全家移民至多倫多的阿信(化名),是個自信洋溢的漂亮女生。在房屋仲介業表現亮眼的她,遇上了同行的另一半─伊朗人Limmochi。儘管很難想像台灣和伊朗到底有什麼文化交集,兩人幸福生活至今10年,生了一男一女,現在分別是八歲和五歲。
阿信接受西方教育長大,自認為膽子很大、可以克服任何不可能的事。唯獨在「和異族人士交往」這一塊,曾一度認為「絕對不可能」,原因是:她的父母和家族觀念仍相當保守和傳統,不會同意她這麼做。
阿信和Limmochi的「台灣vs伊朗」婚姻生活現狀,看似突破了許多「不可能」,但這之間,有許多的包容和妥協,同時還有些許的遺憾。
這10多年來,Limmochi只帶阿信和孩子回過伊朗三次,原因是Limmochi家族龐大,他不覺得自己有必要經常返鄉。阿信入境伊朗時,很樂意「入鄉隨俗」、不介意包上頭巾,甚至覺得因為自己和公婆語言不通,彼此相敬如賓,「大家相處得很好」。
反觀阿信這一方,她幾乎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去看同樣住在多倫多的外婆和外公,而這樣的定期家族聚會,卻少了Limmochi的身影,因為阿信的父母至今仍無法坦然接受他的存在。
阿信說,孩子懂事後會問,「為什麼爸爸沒有一起來?」但時間愈久,阿信愈相信「不溝通,反而是最好的溝通」這句話,有些事情,能不碰就不碰,保持現狀最理想。
在被問到和Limmochi的相處,有沒有因為文化差異而形成磨擦?阿信說,不管是台灣人、伊朗人、加拿大人或任何種族文化的人,說到底,大家都是「人」,她和丈夫在工作、處事態度等方面,都有非常相近的價值觀,這才是最難能可貴、也最值得珍惜的事。
至於在歧視問題方面,阿信提到,她的一位台灣女性友人在加拿大遇到了一位非常體貼優秀的菲律賓男友,兩人論及婚嫁。消息傳回台灣,友人家人的反應是:「要嫁菲律賓男人,在台灣找菲籍勞工隨便就有,何必大老遠跑到加拿大去找?」這樣嚴重的歧視言行,阿信如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不可思議。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在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工作的李逸雯,則是另一個台灣人和加拿大本地人異族通婚的例子。
曾有過一段婚姻的李逸雯,10多年前與當時到台灣教英文的李察(Richard Campbell)在中秋烤肉聚會上相識、進而相戀。
半年後,李逸雯為愛走天涯,隻身前往加拿大,後來也與李察結婚。如今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分別是七歲和兩歲半。
李逸雯說,因為自己比李察大三歲、又結過一次婚,在和丈夫結婚前,曾擔心在加拿大會遭受外人異樣的眼光。但李察向她保證,這不會是問題。李察甚至打趣說,「在北美,有一半的人離婚,另一半的人正準備離婚。」
如今,兩人共同走過10多個年頭,李逸雯說,子女教養問題是存在於兩人之間的最大差異,雙方也曾為此一度爭執到想離婚。李察的教養立場是,「加拿大人不會和恐怖分子談條件」,因此,做父母的也不應該和胡鬧的孩子談條件。李逸雯則是會設法與孩子溝通和妥協。
雙方因為教養態度歧異而導致的爭執和不滿,最後是靠著兩人一起努力、尋求專業的「婚姻諮商」提供建言,獲得解決。
李逸雯說,異國婚姻要長長久久,一定要有一方特別「堅持不懈」才行。她的丈夫李察正是一直堅持的那一方,他堅守「不含怒到日落」,認為兩人因愛結合,一定可以走下去,因此,她也決定給彼此更多時間和機會,共同度過難關。
雖然,因為獨自一人「空降」異鄉,每逢過年、中秋等佳節,就極度思念在台灣的家人,加上不想讓家人擔心、不敢多說的結果,寂寞和孤獨感特別強烈。但李逸雯和李察的異國婚姻,在雙方對彼此文化價值觀的尊重和體諒下,正穩健快樂的向前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7年5月號;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