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擋好萊塢 韓國的喪屍成功路
韓國電影人吶喊著:「倘若放棄銀幕配額,韓國電影產業勢將被美國好萊塢打趴崩潰,為了維護韓國文化主權,一定奪戰到底」,甚至有10多名電影人在示威現場剃髮抗爭。
文/姜遠珍 (中央社駐首爾記者)
韓國電影《屍速列車》不僅在韓國國內創下觀影人數近1,200萬人次的極佳票房紀錄,在台灣上映也開出紅盤,甚至連動畫片《起源:首爾車站》也前進寶島台灣,韓國電影產業已不再是1960年代擠破戲院大門搶看香港武打明星王羽主演武俠片《獨臂刀》的時代了。
為了保護韓國電影產業,韓國政府於1967年實行的《映畫(電影)法》中,仿效英國於1927年實行的《電影憲章》(Cinematograph Act ),對戲院採取「銀幕配額制」(Screen Quota),即每年最少上映六部韓國國產影片,每年放映國片不得少於90天。
隨著時代變遷,銀幕配額制上映天數也有所增減。1970年改為每年放映韓國國片三部以上、放映天數不得少於30天;1973年修正為每年放映天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一;1985年又改為每年放映國片天數不得少於五分之二(約146天),且人口30萬以上城市的戲院必須韓國片和外國片輪番上映。
起因於美國以《綜合貿易法》301條款向韓國政府施壓,迫使韓國政府修改銀幕配額制,縮減韓國國片每年146天的義務上映天數,1999年6月24日,釜山火車站前廣場發起「死守銀幕配額的電影人崛起大會」。
韓國電影人吶喊著:「倘若放棄銀幕配額,韓國電影產業勢將被美國好萊塢打趴崩潰,為了維護韓國文化主權,一定奪戰到底」,甚至有10多名電影人在示威現場剃髮抗爭。不僅是電影人,韓國30多個市民團體也展開了聲援銀幕配額制的連署與「拒買美國商品!拒看美國電影!」抗爭活動。
2003年9月,以「銀幕配額文化連帶」為名稱的美國哈佛學生團體向韓國電影人發出支援銀幕配額制的聲明,強調「電影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意見溝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國應保護各國文化的多樣性」,為韓國電影人加油打氣。
銀幕配額制度直至2006年1月26日,韓國政府為與美國談判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才將146天韓國國片義務上映天數腰斬為73天。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除了有「銀幕配額制」作為保護韓國國產電影的後盾,1980年代後期,民主化的韓國,電影題材也逐漸擺脫過去軍事強權統治時代的束縛。
之前除了流氓動作片、情色片等風花雪月的類型,幾乎沒有准許拍攝的題材。電影題材鬆綁後,不僅開始抨擊社會領導階層的黑暗面,甚至還出現了挖苦諷刺遭親信弒害的前總統朴正熙、描述民主化運動被害者極力想刺殺全斗煥的電影。
再者,隨著科技進步,韓國電影在電腦特效領域成就卓越,不少中國電影都由韓國電影工作者參與戰爭爆破特效或電腦影像特效等,使韓國電影工作者躋身於國際影壇幕後工作。
韓國龐大電影院線集團CGV、Lotte Cinema、MegaBox 等不單發行上映電影,也以鉅資投入影片製作,這種製片發行一手操作的魄力,也使韓國國產影片的拍攝資金不致於短絀。
除了企業界參與韓國電影的投資,一批熱愛韓國影片的個人投資者也自掏腰包參與製作,韓國電影在開頭或劇終時,常有一大堆個人投資者的大名出現在字幕中,這也是韓國電影產業永續發展的堅強後盾。
突飛猛進的韓片,票房在韓國直逼、甚至超越好萊塢電影。據韓國映畫振興委員會的票房統計,2014年7月30日上映的抗日歷史古裝片《鳴梁:怒海交鋒》, 就創下1,761萬的觀影人數,為韓國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6年12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