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頻來訪 義大利又愛又恨
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想像中,旅行有了意義; 加上「無煙囪工業」的口號,更讓觀光業蓬勃發展。然而, 雖然沒有工廠廢氣,洶湧人潮仍引發了威脅。
文/鄭傑憶 (中央社駐米蘭記者)
18世紀時,歐洲的「壯遊」(Grand Tour)盛行,上流社會的子女在成年之際,到異國旅行,增廣見聞也學習語言。當時旅遊是有閒階級的奢侈消費,馬車、旅社費用高昂,還有僕役隨行一路打點。
隨著鐵路和輪船拓展,英國商人庫克(Thomas Cook)在19 世紀中開始組旅行團,奠定現代旅遊業的雛形。旅遊不只要有錢,還要有閒。法國在1936年推動帶薪假期政策,要求企業給員工15天的假日好到海邊曬曬太陽,進一步促進旅遊發展。
交通工具和經營組織日新月異,遊客也加倍成長。世界旅行組織的秘書長黎法易(Taleb Rifai)說,「在2014年至少出國旅遊一次的人口達11億人,換句話說,每七個人就有一人。在1950年時,這個數字只有2,200 萬。」科技的創新更讓旅遊潮熱滾滾,網路購票、預約方便自組行程,AirBnB的誕生壓低了住宿費。黎法易說:「科技革命連結了虛擬世界,旅遊則聯繫了實體世界。」
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想像中,旅行有了意義;加上「無煙囪工業」的口號,更讓觀光業蓬勃發展。然而,雖然沒有工廠廢氣,洶湧人潮仍引發了威脅。
獻身地中海史的法國史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30年前重遊水都後寫下:「確定的是,威尼斯一天比一天更不像威尼斯,旅客正在排擠她原有的容貌。」忠言無人傾聽,2009年居民為威尼斯舉辦喪禮,象徵城市已死。威尼斯市的當地人口26 萬,在4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中,超過六成是水域,獨特的景觀和豐富的文物去年吸引超過2,500萬遊客,古城總是人滿為患,居民難以維繫日常生活。
已經為遊客所苦的威尼斯,居民在仲夏旺季更是抱怨連連。人潮擁擠之外,不少遊客穿著比基尼、泳褲過街,街道四處有人露天野餐,還有人在路邊撒尿、在橋上跳水。一張小海報上,畫著穿著泳褲的胖豬,上面用英文寫著:「不歡迎」;另一張牆上小紙條則寫著:「旅客走開,你們正在毀了這地方」。挑釁和抗議的言詞顯然不是待客之道,而且遭到批評,但不少威尼斯人為觀光客所苦,卻是不爭的事實。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面對漫無章法的觀光業,威尼斯市政府今年嚴加查緝非法出租的民宿。近年來旅遊業大幅成長的西班牙巴塞隆納,這幾個月也是嚴打非法民宿。社會運動出身、去年就任的市長蔻洛(Ada Colau)表示,「我們不想要淪為威尼斯。」
為了搶救水都,有人呼籲拉高觀光稅,但被批評從此以後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此外,也有人建議,應採取限額,旅遊前必須先登記。可是身為開放的城市, 如何防堵四方湧入的遊客也是難題。
為了搶救威尼斯,一些年輕居民開始推動「永續旅遊」或「慢遊」。旅遊作家傑瑞德夏普(Lisa Gerard- Sharp)則問,「當旅客像是有害物時,我們是不是最好都待在屋裡?像我這樣用良心愛著威尼斯的人,是否有權呼籲其他人別拜訪水都?」
當威尼斯因遊客過多所苦,羅馬有著舉世豔羨的文化資產,這兩年卻呈現遊客數成長停滯的趨勢。即使今年是教宗方濟各推動的「慈悲特殊聖年」,至今吸引了1,800萬信徒前往梵蒂岡,可是羅馬業者抱怨,「這些人多是蜻蜓點水,朝聖完就離開,對當地的經濟貢獻微薄。」AirBnB讓非法民宿更加猖獗, 約有兩成旅客落腳不受政府管理的民宿,也讓旅館業者唉聲嘆氣。
相較之下,米蘭旅遊業延續去年的世博效應,持續吸引更多的遊客,今年可望達到770萬人次。在時尚之都的旗幟下,米蘭較完備的公共運輸網、高效的服務, 以及具備擅長策劃各式展覽、展會的人才匯聚,即使沒有最傲人的城市景觀,仍讓不少旅客流連忘返並樂意消費。(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6年11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