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外交的大愛 台灣米非洲飄香
台灣愛心大米與非洲貧戶結緣始於2011年,八年來已有近100萬戶、數百萬人因為它而度過整個冬季。米袋子上印有「來自台灣的愛」(LOVE FROM TAIWAN)字樣,彷彿台灣行走非洲的名片。
文、攝影/徐梅玉 (中央社駐約翰尼斯堡記者)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於2018年捐贈的1,220噸愛心大米,透過佛教慈濟基金會已陸續抵達非洲。袋子上印有「來自台灣的愛」(LOVEFROM TAIWAN)字樣,是台灣行走非洲的名片。
愛心大米每包10公斤,總計12萬2,000包,分成61個貨櫃,自4月中開始陸續抵達。受惠國家包括南非的680噸、賴索托的260噸、莫三比克的160噸、史瓦帝尼的100噸以及波札那(Botswana)的20噸。
數以千計的慈濟志工以華人為後盾、非洲志工為前導,親力親為在各國積極展開大米發放工作。時值南半球冬季,台灣愛心大米無疑是天寒地凍中貧戶最渴望獲得的溫暖。
2015年到訪過台灣的非洲志工莫洛伊(Sarah Moloi)對記者表示,台灣人很溫暖熱情、食物美味、鄰國有災難立刻前往救援,凡此種種讓人感動。她發自內心深處期勉自己能夠在南非散播更多大愛的種子。
2014年造訪台灣的非洲志工瑟夢雅(Nkwe Semenya)則表示,除了令人難忘的人情與美食外,台灣環境乾淨,水果新鮮好吃。她非常高興在台灣學會做饅頭,豐富家人日常飲食內容。
她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人見面時態度總是那麼溫文儒雅而且友善。」
當提及南非與台灣並無正式外交關係時,兩名志工不約而同表示,政府歸政府,民間歸民間。她們被台灣人愛心不分國界的胸懷所深深吸引,進而感動,加入志工行列,協助台灣志工幫助自己同胞。
台灣大米也會到貧困地區中小學發放。據學生家長表示,他們的主食是玉米粉,大米較貴,只有在特殊慶典時才食用,一般家庭平時根本無法負擔。如今有了台灣愛心大米,全家人可以高枕無憂,不必擔心再度回到寒冬裡溫飽不定的日子。
記者隨後來到約堡市外圍黑人區丹比沙鎮(Tembisa),造訪長期領取慈濟大米的貧戶、44歲的蕾貝卡(Rebecca)。
蕾貝卡早年喪偶育有一女,女兒與男友先後生下三名子女後,離家出走不知所蹤。為了養活孫兒,她只好四處打零工勉強維持家計。
兩年多前某日,她外出打工回家,發現廚房有盒佐以簡單蔬菜的白米飯。問過孫兒才知道是附近一家供食站,每週六固定提供簡單午餐給家境清寒的孩童食用,並另外準備一個飯盒給小孩帶回家讓家人果腹。
蕾貝卡進一步瞭解發現開設供食站的是慈濟志工,白米是來自台灣的愛心大米。她深受感動,主動每週六到供食站義務幫忙烹煮食物,並成為慈濟長期領取大米的關懷戶。
她說:「感激台灣大米,至少讓我的孫子們不會餓肚子。」蕾貝卡並不知道台灣的正確地理位置,也不在意台灣與南非是否有邦交,但她親身體會來自萬里之外的愛心與關懷,終生難忘。
台灣愛心大米與非洲貧戶結緣始於2011年,八年來已有近100萬戶、數百萬人因為它而度過整個冬季。一如蕾貝卡,絕大多數受惠人並不瞭解、也不在意台灣與南非是否有邦交,卻真實感受到台灣人的誠意與關懷。一包包台灣愛心大米,猶如一張張名片,讓異國人民難忘台灣豐厚的溫暖與愛心。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開幕慶,《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