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財團法人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以下簡稱本基金會),為獎勵優秀新聞人才與學術著作,特設置「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同時為呼籲我國新聞界重視環保新聞,將「環保」、「節能」、「永續」等精神體現於環境教育及保護之推廣,特在企業響應下增設「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獎勵規範
報名資格
中華民國境內依法設立之報社、雜誌社及廣播、電視事業機構或專業新聞網站之新聞從業人員,及撰寫新聞報導之自由投稿人。
徵件範圍
以104年6月1日至105年6月30日發表、刊播之新聞作品(系列作品至少四分之三符合參賽日期規定,超出參賽日期之作品以半年為限)。
收件日期
105年7月1日至7月31日。
獎項內容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時事、社會公益等重大議題之新聞報導,對公共服務有卓越貢獻者,包含平面、廣播、電視媒體及專業新聞網站之作品。
新聞學術著作獎:傑出之新聞學術研究、著作與出版。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喚起國人環境永續意識,倡導綠能生活,有效發揮傳播影響力之優質新聞報導,特在企業響應下增設「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
1. 報社及雜誌類
2. 電視類
3. 廣播類
公民記者組(含網路媒體)
參賽作品規格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收件範圍包含報社、雜誌、廣播、電視、專業新聞網站之新聞報導(不含評論及攝影)。參賽作品規格如下:
1. 報社及雜誌類: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不含評論及攝影),每件作品以十篇為上限。
2. 電視類: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參賽作品燒錄成光碟,總長度不得超過一小時。若以客語、原住民族各族語言或新移民各國語言播出,需附中文字幕。
3. 廣播類: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參賽作品燒錄成光碟,總長度不得超過半小時。參賽作品若以客語、原住民族各族語言或新移民各國語言播出,需附中文內容。
4. 公民記者組(含網路媒體):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發表於專業新聞網站之作品,需附發表網址及A4紙本全文三份。
新聞學術著作獎:獎勵範圍包含(1)新聞學及大眾傳播理論、(2)大眾傳播產業各項實務之研究及革新設計、(3)新聞及大眾傳播事業史。參賽著作或書籍以自民國104年6月1日至105年6月30日出版者為限。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
1. 報社及雜誌類: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不含評論及攝影),每件作品以十篇為上限。
2. 電視類: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參賽作品燒錄成光碟,總長度不得超過一小時。若以客語、原住民族各族語言或新移民各國語言播出,需附中文字幕。
3. 廣播類:
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參賽作品燒錄成光碟,總長度不得超過半小時。參賽作品若以客語、原住民族各族語言或新移民各國語言播出,需附中文內容。
公民記者組(含網路媒體):事件或議題之新聞報導,發表於專業新聞網站之作品,需附發表網址及A4紙本全文三份。
獎勵方式
每獎項複審選出入圍作品數件,進入決審。各獎項再選出年度一件得獎作品,頒予獎座乙座與獎金新台幣10萬元。
評審結果未達評審認定標準者,得予從缺。
評審辦法
由本基金會聘請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審工作分初審、複審與決審三階段,並於複審結束後公布入圍名單。
報名方式
報名需附作品三份、報名表一份、限五百字內主題說明表三份,請以A4紙張剪貼成冊,並加裝封面。上述參賽資料請附光碟一份(包含參賽人照片電子檔)。
可由機構推薦報名或個人自行報名。每一新聞事業機構每一獎項至多推薦兩件。同一作品不得報名一個以上之獎項。
團隊報名者,報社及雜誌類每一作品參賽人數上限為五人,廣播及電視類人數上限為十人。
參賽者請至中央通訊社網站(www.cna.com.tw)「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16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報名專區,下載報名表及主題說明表。以掛號郵寄至:10485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財團法人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收。信封請註明「報名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獎」或「報名2016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類」。一律以郵戳為憑,逾期恕不受理。
注意事項
社會各界對入圍者資格有疑義時,應於入圍名單公布後十日內,檢具相關書面資料向本基金會提出,逾期將不受理。
入圍獲獎之作品,倘有侵害他人權利、非自行製作或違反法令情事,且經查證屬實者,本基金會將取消其入圍及得獎資格,並收回其已領得之獎座及獎金。
參賽作品及所附資料,將不予退回。
報名單位或個人,需自行決定申請獎勵類別。
為擴大活動之宣傳,入圍作品、得獎作品之著作人應授權本會就其作品做無償非商業性使用與永久典藏。得獎者並應配合本基金會所舉辦之相關推廣活動。
連絡方式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歡迎向本基金會洽詢,電話:02-25051180分機634、傳真:02-25011050。
參賽資料下載
入圍名單
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8件)
照見社會安全漏洞 / 國語日報楊惠芳、阮筱琪、沈育如、吳啟綜。
賦稅正義 / 經濟日報李淑慧、林安妮、徐碧華。
永續生態護地球─搶救鷹の家 / TVBS新聞台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王結玲、秦綾謙、莊其源、潘郁文。
誰來伴老 / 經濟日報徐碧華、陳素玲、江睿智、蘇秀慧、陳怡慈。
吃不起的未來 / 遠見雜誌李建興、王一芝、林珮萱、尹俞歡。
0206南臺大地震 / 警察廣播電臺魏晶妮、傅裕傑、鍾依洳、宋玲、徐郡秀、周宥騫。
「亞洲森林浩劫 誰讓地球禿了頭?!」調查報導 / 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方德琳、何欣潔、林佑恩。
為台灣奮鬥的人 / 天下雜誌蕭富元、李映昕、林倖妃、周慧菁、余佩樺。
新聞學術著作獎(從缺)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
1. 報社及雜誌類(3件)
74萬桶核廢料 無處去 非核家園只能走一半 / 遠見雜誌彭杏珠。
茶.人.土地─台灣高山茶 / 經典雜誌潘美玲。
邁向綠色台灣 / 中國時報劉永祥、謝錦芳、賴至巧、潘杏惠。
2. 電視類(6件)
新聞深一度之〝無魚之島〞系列報導 / 三立電視台高秋萍、諸宇泓、紀宛宜、何懿原、謝璧蓮、賴興俊、黃俊仁。
融化中的冰凍星球─聚焦北極 / 東森電視台舒夢蘭、陳一松、徐進輝。
極端考驗 下一個烏來 / 中國電視公司温鈺萍、凃鴻恩、彭淑卿、倪世鋼、俞聖行、黃逸帆。
【大愛探索周報】溼地是誰家 / 大愛電視台吳志怡、王以謙、林立一。
氣候變遷 曙光之端─「吉里巴斯」特別報導 /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李宛儒、黃鈞豪。
氣候懸崖上的台灣 / 公共電視張岱屏、陳佳利、張光宗、陳忠峰。
3. 廣播類(3件)
南風吹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彰化分臺劉文珍、黃麗如。
搶救地球•青年行動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花蓮分臺黃凱昕。
「風來了,電來了嗎?」─離岸風電系列報導 / 中央廣播電臺陳林幸虹、楊文君、謝佳興。
公民記者組:含網路媒體 (從缺)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照見社會安全漏洞
/ 國語日報
內湖女童「小燈泡」被殺,引起全國震驚,大家不禁質疑家庭教育、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本系列專題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政府到媒體等不同的層面,探討相關議題,讓讀者瞭解社會安全防護網的現況,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家庭教育」,小燈泡媽媽說,問題出在家庭教育。到底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問題、父母的教育功能喪失。「校園安全」,校園警力不足、缺乏電子圍籬等。校園霸凌問題,仍然嚴重,像北投殺童案主嫌等從小處在暴力陰影情況下,心中一直被壓抑,累積更多怨恨,所以只挑更弱小的對象欺負。學校輔導教師不足,以桃園市為例,有超過一半的國小沒有設置輔導室,學生遇困境難求助。
政府部分,殺童嫌犯王景玉是吸毒慣犯,毒蟲入侵校園嚴重,尤其偏鄉學校更普遍,甚至國小就有人開始拉K。 法務部反毒反這麼多年,績效呢?《精神衛生法》太尊重人權,卻有可能危害社會安全,衛福部是不是應該檢討相關法規。
媒體部分,媒體是否需要24小時反覆播放殺童新聞,除了讓人感到恐慌,也有模仿效應。另外,媒體需要報導藝人批評小燈泡媽媽的負面新聞,造成被害者二度傷害嗎?媒體的自律呢?
當政府從學校、醫療、警政等方向積極修補社會安全網外,也不要忘了多照顧、關懷被害人及家屬。雖然國內有《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但多是討論補償金,法中對於如何撫慰被害人及家屬心靈卻沒有詳細的規範。
透過系列報導,希望政府建立完整的社會安全防護網,不希望學童被殺的事件再度發生。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賦稅正義
/ 經濟日報
長久以來,國民教育都教導國人: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因此推論,和稅捐機關討價還價者絕不是善民,即便人民自覺有理,提起行政救濟,法院絕大多數都站在政府這一邊。人民捍衛財產的權利一直被忽略。
經濟日報推出「賦稅正義」專題,從各面向提出一些質疑:
同樣的行為、同樣是所得,為什麼適用稅課大不同?為什麼各類所得都可以核實扣成本,薪資所得的成本就只能扣那麼一點點?
稅務規定多如牛毛,用語艱澀,為什麼稅捐機關可以假設所有的納稅人都應該完全知曉、瞭解?
民法規定,子女不能棄養父母,這規範與歐美民情不同。可是台灣的贈與稅又引用歐美制度,父母拿錢給小孩買房要課贈與稅,搞得一堆父母得小心被罰,但這錢有可能是兒女歷年給父母,父母存下來的。該改的是稅法?還是民法?
也談一點公司稅。近兩年併購很夯,但是溢價併購的溢價部分卻不能報稅。法律上規定可以,以鼓勵併購,但實務上幾乎都被稅捐機關剔除。行政裁量權可以凌駕法律?
去年台北市大課豪宅稅時,人民並沒有公開的大反彈,今年台南市宣布房屋評定現值溯及既往,就引起公開的討論,很高興台灣的稅課討論開始往人民的權益偏一點,這也正是「賦稅正義」最希望引發的回響。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永續生態護地球─搶救鷹の家
/ TVBS新聞台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
受到一部拍了23年,記錄台灣老鷹遇到生存危機的紀錄片<老鷹想飛>的啟發,TVBS新聞台執行副總監王結玲、主播秦綾謙、攝影記者潘郁文製作一小時鎖定台灣生態、土地、與人民如何共生共存的深度報導。
滅絕=>守護=>共生=>借鏡,四大主題起承轉合緊扣報導。(一)滅絕:主播秦綾謙與攝影記者潘郁文,深入台灣各地農村,發現毒鳥事件絕不只在紅豆田,而是全台各地農田皆有,拍到震撼的毒鳥、網鳥畫面,點出鳥類危機,及農民面對鳥害的無能為力。(二)守護:暖性訴求,讓大家知道許多人為台灣這塊土地努力著。(三)共生:更積極發揮媒體角色,找出解決生態危機的方式:(1)年輕女研究生林惠珊,說服農民不毒鳥,友善耕作。(2)南投稻農夫妻,發明稻米防鳥線,鳥害減少,又對生態無礙。挖掘多個對生態環境付出心力的實際例子,藉以鼓勵更多觀眾,你我都能做。(四)借鏡:TVBS團隊還前往香港取經,何以比台灣更擁擠的都市,卻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老鷹族群願意住下,借鏡香港從政府到人民,如何做到與老鷹和諧共存。
在採訪友善老鷹紅豆的催生者林惠珊,此報導露出後,老鷹紅豆得到與量販業者全聯的通路合作,友善農地的作物有穩定銷售管道,農民也樂於和鳥類和諧共生,可見我們積極發揮了媒體公共服務的影響力。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誰來伴老
/ 經濟日報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名列前茅,但長照體系極為匱乏,依日本經驗,如果長照體系未妥善建置,青壯年世代可能為了照顧年老的雙親被迫離開職場。因為少子化,未來勞動力供給已比現在少,如果青壯年還提前離退,台灣的經濟成長堪憂。因此,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推出「誰來伴老」專題,我們認為不能再像過去十年那樣,慢速、小規模的建構長照體系,逼得家庭聘僱外勞來撐持年長失能者。
「誰來伴老」提出一些主張:1、政府建置的長照體系不應只顧及弱勢家庭,應該要像瑞典一樣,普及平等,且人人負擔得起。2、最難照顧的失智應該優先納入長照體系。3、長照十年普遍化只一鄉鎮一日照(日照中心-托老所),未來應該更為便利,一村一日照,同時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因地制宜。4、長照大軍不應依賴外勞,超低薪建立不了本土長照大軍。5、企業講究效率,應該善用企業力量。6、借鏡日本,財源不必成為政黨之爭,稅收制和保險制也可以並存。
很高興專題一推出即獲得政府回響,衛福部的6頁長照報告遭立法院質疑,政委林萬億主持,端出牛肉:1、廣設長照站,四年設2,500個,在自家附近巷弄即可獲服務。2、照服員可改採月薪制,月薪3萬元。3、加速建構失智服務網。4、及時撥款,不要讓社福團體墊付錢,也簡化文書作業。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吃不起的未來
/ 遠見雜誌
薪水凍漲、房價下滑、油電雙跌,但是跟民眾每天生活最密切的「吃」,卻漲得讓民眾很「有感」!
究竟食物漲了多少?從「主觀感受」和「客觀數據」進行調查。《遠見》民調結果發現,超過六成的民眾感覺愈吃愈貴,一天三餐費用增加84元;主計處的數據也顯示,十年來食物漲價達42.24%,是整體物價上漲的3倍,更是薪水漲幅的4.6倍!
為什麼萬物皆跌食物獨漲?《遠見》採訪團隊從食物產銷鏈切入,由通路端的超商、店家、盤商到產地,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為讀者找尋食物漲價的原因。採訪過程中,通路端對於漲價大多噤聲,不願多做解釋;而盤商端的運銷系統關卡多,至今交易資訊仍不夠透明;至於最上游的農民則指出,農產品雖然飆漲,但錢其實沒進農民口袋,價格仍然受制於人。
綜合採訪所得,《遠見》得出食物漲價的七項原因,其中有全球糧荒、人口激增等外部因素,也有台灣農業生產成本全球過高、供應鏈過長、過度強調規格包裝等內部問題。結論是:食物價廉物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消費者必須認知這個事實,並調整購物、飲食的習慣,才能因應食物通膨的時代!
本專題從問題意識、現象觀察、議題解析到解決方案,報導內容面面俱到;從產地到餐桌,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對於台灣近年來食物漲價問題,提出最完整的洞察與觀點。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0206南臺大地震
/ 警察廣播電臺
105年2月6日小年夜,再二天就過年了,凌晨3點57分,一陣天搖天地動,震垮了很多人的家,也震碎了很多人的心⋯⋯。
震央在高雄美濃的地震,卻造成鄰近的台南,出現莫大災情。其中位在永康區永大路和國光五街17層樓高的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115人死亡的災情最為慘重。這是繼1999年集集大地震以來傷亡最嚴重的地震,並造成臺灣有史以來最多人,因單一建築物倒塌而罹難。
地震發生後5分鐘,警廣領先各媒體,第一時間播報地震資訊,並連線氣象局人員說明,警廣所有記者也立即動員,紛紛傳回各地最新災情狀況。臺南記者魏晶妮在地震發生的半小時後,趕到永康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現場,做第一手連線報導。天沒亮,氣溫很低,現場還瀰漫濃濃瓦斯味,水不斷的從地下湧出,17層樓高的維冠金龍大樓,像一塊摔碎的灰色豆腐,支離破碎地坍塌在路面上,裡面有多少人受困?現場記者隨時連線,用聲音,把現場情形如實的傳達出去。一位報社平面同業就說,當天是聽著警廣連線報導,一路從高雄趕來台南支援⋯⋯
天災拆散了很多家庭,也把全臺南帶入集體焦慮和挫折中,等在倒塌大樓外是一雙雙焦急等待親人消息的眼、是一顆顆擔心受怕的心,警廣記者接力連線報導,把救災現場最新進度以及救難單位所需要的協助配合,在最快時間傳達出去,善盡一個公共媒體的責任,把災難中動人的片段、值得信賴的聲音,呈現給聽眾。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亞洲森林浩劫 誰讓地球禿了頭?!」調查報導
/ 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本報導揭發台灣、馬來西亞、中國三個國家森林消失的真相
1992年,台灣禁伐天然林,但仍有上百個礦區位在500公尺以上的山上,其中甚至有高達20處礦區位在國家公園、保安林跟水質水源保護區內,明顯造成環境破壞,政府卻一再護航。
本報導揭發台灣政府如何利用法令,讓礦區逃脫「環境影響評估」、「保安林經營條例」、「國家公園管理法」規範,成為台灣森林浩劫的兇手。另方面,馬來西亞是森林消失最快的國家,而台灣是馬來西亞出口原木的第二大國,難辭其咎。本報導細陳馬來西亞的華人伐木集團如何與官方「合作」,成為盜伐森林的官商結構。至於中國,則因為經濟開發導致森林迅速消失,本報導也聚焦在民間環保團體如何在體制內打官司突圍,糾舉不法盜採。
★本報導充分展現專業能力與抗壓性與國際視野
台灣礦區主要經營廠商如台泥、亞泥與潤泰水泥,多存在半世紀以上,與政府關係良好。在政府有意護航下,這些礦區似都符合法律規定,但本報導指出法律不合理處,在專業調查上難度甚高。另方面,調查採訪規模又拉到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地,前期研究與田野調查就耗費二個月以上,難度高、規模大。
本報導耗時五個月,走訪三個國家,從第一現場帶回森林浩劫背後的結構問題。2016年世界地球日主題「trees for the earth」、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也提到森林的重要性。此主題深具國際性與時代意義。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為台灣奮鬥的人
/ 天下雜誌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長夜,憤怒吧,憤怒抗拒垂死的光。」這些年,負面能量像黑洞,吞噬希望的光。《天下》三十五年、出刊六百期,來到拔河關鍵點:我們不想溫順地走入長夜。
我們一同走過的那三十五年,台灣從量冠全球的「台灣第一」,走到華人世界創新的「精緻多元」;從穩定中求成長的「戒嚴」,走到自由中追夢想的「民主」。三十五年後,民主失序,規模不再,成長減緩,什麼是台灣第二條成長曲線?什麼是台灣撬動世界的資源?當台灣民主、經濟、社會被數位浪潮橫掃,被全球競爭無情催逼,我們這一代,要給下一世代什麼許諾?
《天下》三十五週年特刊,把聚光燈打在困境中所有為台灣奮鬥的人身上。他們在台灣各個角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奮起、堅持奮鬥、拒絕無力感,善用有限資源,把台灣的美好帶到世界。
這是《天下》第一次五代同堂的協作,創刊初期的資深元老、中生代和新聞研究所剛畢業的年輕新血,花了大半年時間,一同回顧過去三十五年台灣的關鍵轉折點,反覆討論、辯證半年,試圖為台灣定義新的發展曲線。這條曲線指向台灣努力轉型,共創綠色循環經濟;以科技創新,開啟新生活產業;從製造轉向為人民和消費者,解決問題、提供服務,追求共享、共美、共好、共善的幸福;並實地到瑞士、日本,追尋小而美的解答。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報社及雜誌類
74萬桶核廢料 無處去 非核家園只能走一半
/ 遠見雜誌
彭杏珠
「問題背後的問題」通常才是問題真正的關鍵所在,在「非核家園」議題中,核廢料就是至關緊要「問題背後的問題」。
蔡英文總統就職時即點明:「我們是來解決問題的。」台灣到底有哪些沉疴難解?對於社會又產生哪些負面影響?《遠見》從2016年4月號開始,以〈小英總統不能不知道的台灣老問題系列〉為題,分析盤點台灣存在已久的各項老問題。本專題即為系列報導的第三篇。
由於民進黨黨綱中明列反核立場,小英總統就職後,反核團體均認為是邁向非核家園的一大步。在這樣的前提下,《遠見》採訪團隊跳脫「反核」、「擁核」意識形態的爭議,深入「問題背後的問題」,詳細剖析非核家園實際執行中可能的障礙。結果發現,到2025年5月17日現有三座核電廠的六部機組全部停止運轉時,將有近74萬桶的低階核廢料跟2萬多束使用過的高放射性核燃料,至今仍無處可去。
更難以預料的是,由於核一、核二廠的冷卻池即將爆滿,核燃料無處可放,核電廠極可能被迫提早停止運轉,而這個時間點極可能就落在2017年。屆時將引發缺電、電價上漲的骨牌效應,到底應該如何因應?
非核家園的理想,反映了民眾對於安全、免於恐懼的期望,然而,廢核並不只是關上核電廠開關就好,背後牽涉到種種專業的判斷,再再考驗著新執政團隊的智慧與能力。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報社及雜誌類
茶.人.土地─台灣高山茶
/ 經典雜誌
潘美玲
報導源由:2015年11月5日海拔最高茶園被林務局剷除,高山茶的是與非再度浮現檯面。
台灣高山茶,是產業問題,也是環保問題,近年來更可能衍生為政治話題了。高山茶的問題錯綜複雜人人可議,我們不想談論對錯,或許來談談因果。
高山茶是如何上山的?昔日帶來的掌聲,與如今人人喊打的噓聲,不都是政府的政策使然?一條破碎的中橫公路無言訴說著昨是今非,夾在歷史夾層的農民、榮民並非罪有應得。
再回歸到問題的根源,或許,高山茶應該怎麼種?要更甚於高山茶該不該種?大規模種茶的濫墾、回收山林時未及保育的濫伐,從山林的「取」與「還」,需要人類更多的智慧與深思。最後我們援例印度大吉嶺,希望給多山之邦的台灣一些借鏡。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報社及雜誌類
邁向綠色台灣
/ 中國時報
今年可能成為全球史上最熱的一年,台灣也愈來愈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是刻不容緩。推動減碳,國家政策非常重要,企業、地方政府及個人也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人均排碳量居高不下,中國時報推出「邁向綠色台灣」專題,包括企業減碳、風電開發、汽車共享、惜食運動等,透過不同面向的報導促成觀念改變,提高各方對減碳的重視。
因應全球減碳要求,跨國企業開始要求供應商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企業不計算排碳成本的營運模式須改變。本專題以國內外實例證明,企業減碳能創造更大商機與獲利。
台灣海峽擁有傲視全球的離岸風場,遲遲未開發。本專題指出,政府缺乏積極作為,業者面臨行政程序卡關、漁民抗爭等困境,新政府若要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目標,須立即採取行動。
推展汽車共享及友善自行車有助減少交通部門的排碳量。本專題率先報導台北市有意釋出部分公有停車空間促成汽車共享服務,也探討友善自行車的政策及參考國外實例,有助釐清政策宣示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食物製作及烹煮需使用電力及瓦斯,減少剩食有助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台灣每年丟棄大量剩食,本專題介紹國內外惜食運動,期盼播下希望的種子。
本專題見報後最大回響,新政府成立「減碳辦公室」,致力於執行減碳目標。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電視類
融化中的冰凍星球─聚焦北極
/ 東森電視台
2011年起,颶風、乾旱、暴雨、洪水⋯⋯,數百起自然災害接連襲擊全球,不論富強或是貧弱,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都在自然強大力量下,顯得不堪一擊。而台灣,更因為處於歐亞大陸和太平洋交界的北回歸線處,是暖化的高敏感區,颱風頻繁且重創鄉里,破紀錄的暴雨更經常釀災,氣候異常的根源就是全球暖化。
在全世界的媒體與科學家,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都高度關注「全球暖化」,身為台灣新聞媒體,更有必要探索並報導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並且為施政者與觀眾提供他國值得效法的環保永續政策。
暖化最關鍵地區就是北極,採訪團隊經過長達一年的規畫聯繫與申請,分別與北極新奧勒松Ny-Alesund科學站海洋實驗室、奧斯陸大學氣候變遷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Dr. Marianne T. Lund以及斯瓦爾巴大學北極地質研究中心(UNIS)共同合作,取得拍攝與採訪許可,前進北緯81度、被稱為「北極熊的故鄉」的斯瓦爾巴群島,直擊令人震驚的冰川暖化與北極科考研究現況。
除了呈現暖化危機之外,報導更替人類尋求解決之道。採訪記者獨家專訪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主席、有「永續發展教母」之稱的挪威前總理Dr. Gro Harlem Brundtland,深度探討環保永續的綠色家園政策,並且報導挪威施行後的具體成果。記者更前進儲存全世界22億顆農作物種子的「全球種子庫」,它是植物基因界的「諾亞方舟」,藉此慎重提出呼籲,暖化造成的物種滅絕,已非危言聳聽。
為了忠實記錄並兼具科學佐證,採訪團隊從空拍、冰洋到陸地拍攝,呈現北極生態之美,更從科學專業角度與實際觀察證實地球暖化的威脅與人類必須做出改變的迫切性。報導最後以一張骨瘦如柴的北極熊照片提出警惕以及省思:地球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起因是人類製造的暖化,「我們或許會比之前滅絕的恐龍再幸運一點,因為還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就看我們何時覺醒。」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電視類
極端考驗 下一個烏來
/ 中國電視公司
104年8月蘇迪勒颱風強降雨,北台灣烏來區南勢溪、桶後溪暴漲,山坡崩塌,水淹烏來老街,是天災?還是過度開發?下一個烏來會在哪裡?中視團隊關注坡地下滑危機,找到長期受經濟部委託的工程顧問公司,得知部分坡地下滑數據遭隱匿!
《中視60分鐘》掌握獨家訊息,烏來老街上方西羅岸山坡2年滑動5公分,經濟部始終沒有公布。經濟部地調所委託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廖瑞堂表示:「西羅岸山坡是古崩塌地形滑動相當深,深度在65公尺,2年位移5公分。」
團隊走訪廬山,歷經辛樂克颱風和莫拉克颱風重創,榮景不再!廬山地質脆弱,母安山北坡岩體持續滑動,地調所監測北坡累積位移約50多公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呼籲:「廬山碰到順向坡,最怕大規模地層滑動,不能犧牲生命後再檢討,代價太大!」
「看見台灣」紀錄片空拍清境國土,破碎景象震驚國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直言:「清境可能會有大規模崩塌,更可怕的是防災機制一片空白。」清境民宿20年來從十多家增至一百多家,八成旅宿業擴建,有上萬坪必須拆除。
經濟部對烏來西羅岸長期監測,卻沒訂出撤離標準,監測結果也沒公開,就在《中視60分鐘》關注後,8月底終於公布北北基山崩地滑敏感區,持續監督政府,責無旁貸!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電視類
【大愛探索周報】溼地是誰家
/ 大愛電視台
紅樹林向來是環保界的模範生,但想像一下,把紅樹林種在非原生地,那會是何種生態浩劫?位在新竹的香山溼地,就因為外來的紅樹林擴張,面臨溼地陸化、生態多樣性被鯨吞蠶食的危機。
本專題分為三部曲,以香山溼地出現小黑蚊氾濫的現象為起點,發現紅樹林正快速改變當地生態;緊接著透過科學實驗,對比香山溼地改變前、後的生物多樣性差異;第三階段鏡頭則轉向淡水紅樹林,國家當前的環保政策,已經不能與時俱進,僵化的文資法導致淡水紅樹林無法疏伐,如同香山溼地,淡水紅樹林生態多樣性同樣受到威脅,學者呼籲政策鬆綁,將過時的環保政策重新檢討。
台灣民間越來越崇尚環保,但環保其實是一門專業的科學,紅樹林的啟示提醒著我們,環境政策不能感情用事,不然錯誤決策留下的環境債務,將會由我們的子孫共同承擔。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電視類
氣候變遷 曙光之端─「吉里巴斯」特別報導
/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宛儒
黃鈞豪
吉里巴斯全國平均海拔高度3公尺,國家生存岌岌可危,前總統湯安諾曾經高分貝批評澳洲政府接受利益團體遊說持續發展火力發電工業,他力倡2015年底這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各國必須確認具體作為,不只是訂定目標。
然而,小國島民的心聲國際社會聽見了嗎?
台視《國際熱線》採訪團隊決定,就在2015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1之前,我們必須走一趟飽嚐氣候變遷苦果的最前線,深刻地用鏡頭記錄吉里巴斯當地居民的生活改變,一花一草一樹木都面臨巨大威脅,又何況是如此脆弱的人類呢?
過去十年,我國國合會積極推動提升吉里巴斯農耕技術,引進農作物品種、農作種植教學、魚類養殖等海外援助,改善當地人的飲食條件;另一方面,馬偕海外醫療小組在當地提供醫療援助,進行跨國醫療行動,團隊包含心臟專科醫師,自行帶著價值上百萬的超音波檢測儀,經過層層海關查驗,總算抵達當地首都中央醫院,開門診替當地民眾義診;還有長駐當地的腦神經專科醫師,生動地描繪他曾經接到一台必須立刻手術的腦部重創急診病患,即便器材簡陋,要什麼沒什麼,仍舊克難開刀,最終順利救活病人性命。
吉里巴斯的美,在千禧年前夕終於為世人所知,緊鄰國際換日線讓吉里巴斯的每一天,都是世界的第一天,島上的晨曦是迎接全世界的第一道陽光,也是全球唯一橫跨東、西、南、北半球的小島,當地人過著「逐椰子樹」而居的生活,主食是麵包果、喝椰子水,他們使用最少的工業資源,卻承受最大的苦果,做為地球村一份子,我們又如何能置身事外?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電視類
氣候懸崖上的台灣
/ 公共電視
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衝破40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4倍,極可能是地球80萬年來最高紀錄。人類用數百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為地球加熱。站上氣候變遷的懸崖,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辦?
氣溫持續破表,緊跟著溫度變化而來的還有雨量。比起氣溫忽冷驟熱,降雨型態的變化更是劇烈。從過去六十年降雨資料來看,平均年雨量並沒有太大變化,但是豐水年跟枯水年的雨量差距,是50年前的兩倍,意味著旱澇交替更頻繁,越來越極端。
一項針對全球301個城市面對自然災害與事故的調查結果出爐,台北市被評選為全球最脆弱城市。假如都市發展繼續走過去水泥化的老路,我們的城市恐怕會越來越難生存,面對氣候變遷除了要改變道路、建築、公園綠地,還包括整體都市規畫,從每個方面找出與氣候的和解之道。
人類可以透過軟硬體調整,來適應氣候變遷,但野地生命可少了這份主動權。覺得不對勁,牠們通常是想辦法搬家,但踏上旅程後,是不是都能找到合適的新家?
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有35%排到海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海洋,溶解後形成碳酸,過程中釋放氫離子,導致海水變酸。酸化的海水會讓珊瑚白化,將熱鬧的珊瑚礁生態系化為寂靜死城。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廣播類
南風吹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彰化分臺
劉文珍
黃麗如
PM2.5,在中南部屢屢呈現紫爆嚴重等級。
為什麼向來藍天白雲的中南部會因為PM2.5紫爆成了一片灰濛濛?
走訪彰化大城鄉台西村,發現濁水溪那岸的六輕,398支煙囪,因著南風,西瓜不長了,海鳥不見了,帶來了不同以往的生態環境。濁水溪這頭,雲林縣台西鄉,也因為風向,帶來六輕的煙塵,蚵仔長慢了,海天一色不再了,雲林人沒有因為六輕帶來繁榮,反而失去了藍天。
南風吹。
改變中臺灣。
從彰化大城鄉台西村許奕結阿公和阿嬤蔡惠珍庶民觀察中發現,大城西瓜不長,海鳥不見;也從雲林台西鄉吳日輝觀察,蚵仔長慢了,海天不再一色,看到環境改變。
許奕結阿公和許阿嬤大膽出示健康檢查表,發現台西村民身體重金屬嚴重超標,一水之隔的台西鄉也「不遑多讓」,103年死亡平均值硬生生高過臺灣1.6倍。醫界提出數據警告,彰化「死亡時鐘30年快轉了4倍」。
彰化縣政府於104年委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辦理的大城鄉尿液重金屬篩檢結果在105年7月19日出爐,篩檢1,055位大城鄉鄉親,其中526位尿液重金屬檢查濃度偏高。另外,99位民眾尿液硫代二乙酸(TdGA)篩檢結果也偏高,與雲林縣許厝國小等鄰近六輕居民的檢測結果類似。
產業與環保真的不能兼顧?學界有話要說,拿出數據分析,看似便宜的燃煤成本,加上外部社會成本,每度電高達10元,換成天然氣,成本3.6元,平均電價上漲2成,但是PM2.5可以下降8~9成。
美國影星李奧納多說「不要把地球視為理所當然」,無煤家園,綠色能源,才能讓我們生存的環境永續且健康地生生不息。海鳥、動物很聰明,空氣不好就飛走了,不像人,還傻傻的想要試試;環境,人人有責,為了下一代,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選擇自然與乾淨的能源,善待我們的環境,是責任,也是義務。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廣播類
搶救地球•青年行動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花蓮分臺
黃凱昕
除了教育部有青年發展署,本報導想凸顯的是:環保署與地方當局應該如新加坡的環境部門,重視與青年對話及培力。因為這不只是環境正義、也是世代正義,我們不能交給下一代千瘡百孔的地球。
地方青年主動關心花蓮縣道193的拓寬工程;來自全球青年環保團體努力在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現場學習與發聲。不論在地或國際,我們看見青年的熱情、創意策略與努力。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廣播類
「風來了,電來了嗎?」─離岸風電系列報導
/ 中央廣播電臺
隨著陸域風力發電趨近飽和,離岸風力發電成為乾淨、價格實惠、又不會吵到居民的選項。前總統馬英九在2011年訂出「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預計2015年要開發國內第一座離岸風場,只是如今台灣海峽仍不見任何一台風機的蹤影;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則是訂出2025年要全面廢除核能發電,屆時將裝置600架離岸風機,目標裝置容量將達到3,000MW,相當於1.5座核二廠的總發電量,僅次於太陽光電。而在彰化外海就將架設200多支風機,占全台總量超過三分之一。
離岸風電被新、卸任政府視為能源政策的重要一環,未來能否落實,首先得先解決近在眼前的難題。央廣記者從去年7月開始追蹤此議題,數度走訪彰化這個預計將架設全台最多離岸風機的縣市,從漁民不滿業者在彰化外海架設觀測塔的抗議開始,到如今漁會和示範風機業者為了一紙備忘錄對簿公堂,影響風機架設進度,以及風機架設是否影響海洋生態的環境評估等,第一線追蹤瞭解漁民的心聲、環境生態如何保護以及漁會和業者等各方角力。
為實現非核家園,推廣綠色能源未來將如火如荼進行,離岸風電也將扮演要角之一,但若希望政策能夠走得更為平順,政府就必須承擔起責任,一一檢視過去所遭遇的逆境,並將這股風力,轉為台灣的電力、政策的助力。
得獎作品
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
賦稅正義 / 經濟日報李淑慧、林安妮、徐碧華。
永續生態護地球─搶救鷹の家 / TVBS新聞台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王結玲、秦綾謙、莊其源、潘郁文。
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新聞學術著作獎 (從缺)
2016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報社及雜誌類
74萬桶核廢料 無處去 非核家園只能走一半 / 遠見雜誌彭杏珠。
2016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電視類
極端考驗 下一個烏來 / 中國電視公司温鈺萍、凃鴻恩、彭淑卿、倪世鋼、俞聖行、黃逸帆。
2016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新聞媒體組:廣播類
「風來了,電來了嗎?」─離岸風電系列報導 / 中央廣播電臺陳林幸虹、楊文君、謝佳興。
2016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公民記者組:含網路媒體 (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