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談到歷史,都是從政治、戰爭等角度切入,卻很少提到背後其實有著一股重要的力量--「金錢」,在世界史上許多重要的轉捩點上扮演決定性的關鍵。本書中即首次專從金錢、經濟、權力的角度,徹底剖析五千年的世界歷史,為我們揭開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辛。
文章節錄
《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從「金錢的流動」發現5000年歷史的意外事實》
古羅馬因為「逃稅」而滅亡
「低稅金」創造自由的經濟活動
古羅馬繁榮的一大要因,在於人民可以自由進行經濟活動。
古羅馬的共和時期,羅馬市民幾乎沒有直接繳稅,因為沒必要繳稅。
國家最大的財政負擔是軍隊,但古羅馬的軍隊幾乎不花錢,因為羅馬市民規定要無償服役一年,而且武器還要自己準備,就連軍隊裡的行政人員也是由羅馬市民無償擔任。
行政經費是由出口關稅與奴隸稅來支付,只要買賣奴隸就要課徵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買賣稅,解放奴隸的時候要依奴隸價格課徵百分之五的稅金。
然而,後來古羅馬與周邊國家的衝突日益增加,開始聘僱傭兵組成軍隊,就需要增加稅收。
於是頒布了「戰爭稅」。
戰爭稅是一種財產稅,市民申報財產總額,按照比例課稅,而且有累進稅率。
財產種類不同,戰爭稅的稅率也不同,比方說珠寶、昂貴服飾、豪華馬車等奢侈品,最高要課到十倍的稅金。
而且一旦開戰,有錢人還有義務貸款給國家。
戰爭稅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補償機制。如果羅馬軍隊戰勝,搶到戰利品,就會補償民眾繳納的稅金。所以羅馬的戰爭稅,其實比較像是公債或股票。
當羅馬軍隊連戰連勝,國土不斷擴張,戰爭稅就被廢除了。羅馬城邦(即羅馬共和國)誕生後三百五十年(西元前一五○年左右),戰爭稅就已經全面廢除。
廢除戰爭稅之後要怎麼籌措財源呢?就是向被征服的土地課稅。
羅馬征服一塊土地之後,會先納作領地,然後租借給被征服的民眾使用,並且課稅。羅馬藉由課稅從各地收括貴金屬與作物,就足以維持國家運作。
尤其從西班牙收來的金銀更是讓羅馬國庫豐沛,光是從西元前二○六年到西元前一九七年這十年內,西班牙就向羅馬上繳了一.八噸的黃金,六○噸的白銀。羅馬有了這些金銀,才得以創建貨幣制度。
西元前二○○年左右所鑄造的德納留斯錢幣(Denarius)是羅馬境內的主要流通貨幣,連傭兵的薪水都是以此支付,而鑄造貨幣本身就是羅馬的重要財源之一。
羅馬派遣總督率領強大的羅馬軍隊管理領地,總督在領地有絕對權力。
但領地的稅制不是採用本國統一稅制,而是按照當地傳統來徵收,羅馬就是這樣軟硬兼施,才能管理廣大的領土。
帝國主義化—金錢如何流動?
羅馬的溫和占領政策,在共和時期尾聲開始瓦解。
羅馬民眾嚐到了領地進貢的甜頭,開始得寸進尺。
西元前一三○年左右,羅馬開始對領地課徵「收成稅」。
然而,收成稅是由外包的課稅員去課稅。
課稅員要先向羅馬政府購買五年期的課稅權,也就是羅馬政府會先向課稅員一口氣收五年的稅。如此一來,短期可獲取相當的收入,但政府必須提供課稅員一筆「預繳折扣」,所以長期來說是吃虧的。
而外包課稅員制度最大的缺點,就是課稅員的權力會無限上綱。
預繳五年的稅金需要龐大的財力,所以課稅員們會組織起來,像是一間公司。
這就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公司。
一般民眾也可以投資這家公司(課稅包商),投資人與課稅員的立場相當分明,傳承到現在就是「經營權與股權分離」的股份有限公司。
課稅包商要向羅馬政府繳交鉅額的課稅權利金,當然要徵收更多稅金來賺錢。
而且課稅包商擁有對領地強制課稅的權力,所以課起稅來非常刻薄。
課稅包商並不會直接課稅,而是在各領地聘雇當地的外包課稅員,課稅包商再從中抽成。所以領地民眾同時要被課稅包商和當地的外包課稅員抽成。
這個制度讓稅率飆漲,當然就有領地叛亂。
其中傷害羅馬最重的,就是米特里達提王(Mithridates)叛變。
西元前八八年,土耳其地區的米特里達提王率領大部分的希臘城市起義,光是一天的起義,就殺了八萬個羅馬的外包課稅員,以及兩萬個羅馬商人。
米特里達提王並沒有要求獨立,而是要求「廢止外包課稅員制度」,以及「參加起義的所有城市免稅五年」。
羅馬軍隊平定了這場叛亂,但是羅馬政府也受到沉重打擊,使得共和政府陷入混亂,結果進入帝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