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Openbook好書獎-中文創作
評審推薦語/李欣倫(決選評審,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尋琴,自是尋情。
郭強生將他對孤寂的深層思考、多重曖昧的情感,具象成鋼琴、琴譜、黑白鍵。他形容此書是鋼琴獨奏而非交響樂,含蓄卻飽含張力的文字如同精湛的指法,演繹一曲琴/情音繞樑、孤絕又淒美的情歌。
喪妻的初老男子與自視音樂天才的調音師,因處理亡妻留下來的鋼琴而有所互動,進而發展成企業夥伴,計畫買賣二手鋼琴,共同踏上尋琴之路。旅途中,複雜而幽微的諸種情事如獨奏細細流淌,不能說破的祕密掩映在敘事之後,無論是師生、夫妻、同志之間的情愛,撐開角力又互為共鳴,心跡斑斑,情事處處。
小說展現郭強生對音樂的高度熟稔,將拉赫曼尼諾夫、李赫特等鋼琴家的琴音融入眾角色的心事,調音與情感相互奏鳴,無論是琴房、音樂家、選曲等,皆隱隱指向「情歸何處」的生命大哉問。旅途最終站的鋼琴墳場,暗喻著情感的最終廢墟,裸露而被棄置的諸種零件觸目驚心,如心之荒原,究竟無聲,畢竟無言。
不會彈琴的郭強生選擇難度高的調音師來說故事,是小說技藝的再超越,同時也是當今社會的再省思,在眾聲喧嘩、影音喧囂的快板日常下,一顆顆躁鬱之心渴盼發聲,等待共鳴,如同郭強生說:「越是躁鬱騷動的年代,越是要懂得如何為自己調音」。
——轉載自《Open Book閱讀誌》
文章節錄
《尋琴者》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把靈魂肉體化的時候,靈魂們都不願意進入那個會病會老,而且無法自由穿越時空的形體裡。於是,神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天使們開始演奏醉人的音樂。
那樂聲實在太令靈魂們陶醉了,都想要聽得更清楚一點。然而,能夠把那音樂聽得更清楚的方法,只能透過一個管道,那就是人類的耳朵。神的伎倆因此得逞了,靈魂從此有了肉體。
接下來的故事,或許應該就從林桑的耳朵聽到了拉赫曼尼諾夫開始。
那鋼琴聲是從二樓的練琴室傳來的。
林桑沒有聽過靈魂為了一雙耳朵而失去了自由的那個故事。事實上,他剛歷經了另一場的失去。
妻子過世三個月了,他好不容易打起精神,準備來處理妻生前在經營的這間音樂教室。
妻為這間音樂教室付出了那麼多心血,在這個社區裡也很有聲譽,為什麼直到臨終都沒有交代呢?也許是不忍心把這個繼續經營的擔子交給他,他想。妻知道,除非她真的開口託付,對於音樂只不過是業餘欣賞者的林桑,終究還是傾向結束的吧?
這樣的揣想,讓林桑的愧疚稍感緩和。畢竟在認識愛米麗之前,他連小提琴與中提琴都分不清。
三個月過去了,原本已開授的班級陸續到期了,老師與學員都已接到了不再開班的通知。
過去三個月裡他只進來過一次,這晚還特別挑了九點以後,算好了最後的一堂課那時候也該結束了,這樣他就不必面對老師們對他的責難。即便不會真當著他的面說出口,他也害怕看到被解雇者迴避不想與他接觸的尷尬。或許那是教他更無法忍受的。
第一次的婚姻維持了六年以離婚收場。這次的婚姻更短,不過四年,短到愛米麗還沒來得及把林桑調教成一個真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癌症來得意外凶猛,六個月不到就把妻帶走了。
他比妻的年紀大了足足二十歲,當年對於再次步入婚姻,他不是沒有疑慮,擔心自己有一天成為少妻的拖累,沒想到最後竟是這樣的結局。
琴房的門應該只是半掩,那婉轉的琴聲在空迴的夜裡顯得格外清晰。
被愛米麗拖去聽過不少音樂會,也包括愛米麗自己的獨奏會,但是能讓林桑瞬間辨識出的曲目並不多。二樓傳來的鋼琴聲讓他吃了一驚,停下了與班主任的對話,不自主仰起臉朝向了音樂的方向。
那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無言歌〉。
這曲子他最早聽到的,是愛米麗的小提琴版。
那是結婚一周年的前夕,他為她準備了一份驚喜的禮物,不是珠寶不是名牌包,而是一場由他贊助的獨奏會。那時她開心極了,在自家客廳裡要他坐好當聽眾,把預訂曲目先為他奏了一回。他沒什麼特別感想或意見,只有到了拉赫曼尼諾夫的這首,那弦聲聽在耳裡異常悽楚,不曉得是否因為讓他想起了幾年前才過世的母親,他當下便說:太悲了吧?
果然愛米麗就很體貼地換掉了這首〈無言歌〉。但是偏偏那旋律從此刻進了他的腦海,或是成了像過敏源一樣的東西,感覺不時總會聽見,從女高音的吟唱到大提琴的演奏,從汽車廣告到電影配樂,這首曲子彷彿不停地變換成不同的形體,在他身邊縈繞不休。
但是這一晚,在這個充滿著人去樓空之感的屋裡聽到的鋼琴版,不知為何,不但沒讓他感覺沉疴,反倒有一種失重的空茫。
「怎麼會有人在這時候彈琴?」他問班主任。
臉圓圓有點矮胖的女士從林桑進門開始,便努力想在自己天生喜氣的那張臉上能擠出一些愁容,總算因為岔題的這句問話,讓她有了鬆一口氣的感覺。
「喔,那是我們的調音師。」
「沒有通知調音師,以後不用來了嗎?」
「有,但是他說,在這些鋼琴移走之前,他還是願意義務性來幫忙。」
林桑未置可否,微蹙了蹙眉頭。
(老天,還有那幾架鋼琴不知該怎麼處理……)
班主任繼續說:「這個調音師自己也有在彈琴,但是問他要不要來開班,他都說不要。有時候我們會讓他免費用我們的練琴室。」
「調音費用是怎麼算?」
「一個小時一千五。」
比起擔任鋼琴老師來,還真是寒酸啊!生意人出身的林桑,直覺反應地比較了一下兩者的收入。
沒有自己的鋼琴,也不願意教琴,情願當一個調音師傅,這在林桑聽來有點不合情理。
「彈得還不錯嘛……」
完全是出自他直覺的判斷,畢竟是在自己的地盤,就算說錯了也沒有失言的負擔。
「陳老師也是這樣說的。」
在這裡,愛米麗從來都是「陳老師」。林桑始終是陳老師背後的那個男人,那個幾乎像父親一樣的男人。員工們叫他「林先生」,喚愛米麗「陳老師」,好像對於他們的夫妻關係一直不那麼確定似地。
他循著琴音的方向慢慢爬上了樓梯。
確實是跟印象中的其它版本不同,多了一種夢境般的柔美,像是事過境遷後的記憶又被喚醒。
(遲早這些旋律也將會從我的生活裡消失吧?……)
(文未完)
——本文摘自郭強生著、木馬文化出版《尋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