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看亞洲城市:洪人傑建築師蒞臨東華縱谷學講座暢談二十年成果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021 11:35:42)當我們走入亞洲城市之中,我們是否能不看城市的文字,完全憑城市風貌去判斷這是什麼城市嗎?
1980 年代亞洲地區建築實踐的歷程快速發展,亞洲人口集中處急速城市化,卻也讓原先的城市風貌與文化逐漸弱化。創造便利生活品質的同時,背後是過度效率的製造業城市,以及擁擠的城市空間規劃。城市與建築進步了,但是人們生活的風貌卻改變了,城市趨於統一,每個城市的獨特性正在消失中。
縱谷學講座希望能促發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的同學對於專題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新邀請到洄瀾學院院長兼縱谷跨域書院山長陳復教授二十年前的學生洪人傑建築師,二十年前,陳復教授期許洪人傑建築師設計的建築能回應自己生活的土地與社會,二十年後,他帶著這個理念來跟縱谷的同學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
洪人傑(Jenchieh Hung)先生作為主持建築師與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夫妻兩人在曼谷與上海創立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他曾旅居日本、上海,最後落腳於曼谷,自己開業,創立建築師事務所。洪人傑建築師的作品涵蓋展覽設計、裝置藝術、文化建築與宗教寺廟等,擅長將材料與地域的敏感性結合在空間氛圍中,揉合建築與文化的邊界,並創造具有精神性的場所。
洪人傑建築師很關注「固化」這個議題,他反對人過著模式化的生活,毫無創新與想像,他從講題「相似的建築,相異的世界」切入,跟大家分享現代亞洲城市的現況,以及他的組織如何去嘗試發現、解決這些問題。「當城市成為一致性的城市樣貌,當地的文化與認同感要如何建立?」
當我們在受專業教育的時候:醫學、社會學、教育學,我們都很喜歡拿西方的東西來塑造出很高的標準,但我們要提出理論時又很難基於我們的認知與生活文化。在亞洲很多非典型的案例,是基於我們的生活與文化,但卻沒有人去重視。
洪人傑建築師分享了幾個亞洲案例,從新加坡、香港、深圳到泰國,從貧民區的鐵道市場,到公園旁的垂直市場空間,從街道琳瑯滿目的鐵皮屋,到用鐵管製成的創新概念的家。「我們很容易用固化的思維,用舊有的觀念去思考,但我認為,起點到終點最快的距離不一定是最好的距離,過程中你遇到了什麼反而才是珍貴之處。回到建築,我們的建築師可以如何去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也會跳脫框架,由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讓這個城市更好?」
如何藉由生活中的觀察,內化成自己生活的態度?如何結合環境與文化,去創造一個兼具永續、效率與美學的建築,甚至城市?
演講結束後,同學踴躍發言詢問各種理念與實作的問題,洪人傑建築師總結表示:「每個人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分享什麼生命都很難受惠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唯有去嘗試一些觀點,這些觀點變成自己的思維,最後才能成為自己的生命!」
縱谷跨域書院山長陳復教授期許洪建築師能再花二十年,思考如何擘劃與展開亞洲城市建築復興,提出能回應傳統的前瞻性理念。他這樣描述洪人傑建築師:「洪人傑建築師是非典型的菁英,他不是一般科班的菁英份子,而是藉由自學,自己開展出了人生與事業。」
陳復教授相贈「人傑」兩字書法給洪建築師,更勉勵縱谷的同學多多向洪人傑建築師學習,洪人傑建築師現在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就像是陳復教授心中未來縱谷同學的大圖像,期許同學們在二十年後都能像洪人傑建築師一樣,在自己的領域上藉由自主學習與深耕實作,開展出獨特的生命故事,並回來縱谷跨域書院跟學弟妹介紹自己的最新成果,讓具有原創性的縱谷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