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豪膽訴說台灣政治 汪怡昕《國際橋牌社》要當本土版紙牌屋

2019/1/6 10:49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政治題材太有趣,借高利貸也要拍;難道因為賣不到中國,自己就不動了嗎

文:鄭景雯

1996年3月23日,中華民國台灣有史以來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選舉期間,中國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企圖影響選舉,導致美國出動2艘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鄰近水域,引發國際關注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當時部份歐美國家觀點認為,解放軍想攻佔台灣離島的小島嶼,以恫嚇台灣政府,駐守金門烏坵、馬祖高登「離島中的離島」的國軍弟兄,更是分分秒秒處在備戰狀態。製作人、導演汪怡昕當時就在「二級戰區」高登島當兵,「預備戰爭地區,只要看到有人進入海域就可以開槍。」在沒水沒電的孤島,三更半夜對岸的「水鬼」還會惡作劇,故意往哨兵頭盔丟石頭,搞得軍隊沒法睡覺,這群鐵漢只能像高登島碼頭上的標語一樣:「獨立求生、同島一命」。

回想起20幾歲的青春往事,汪怡昕坐在辦公室外半開放的空間,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吐出一口煙說,「唉,人生就是這麼悲慘,當兵還被派到馬祖最前線小島。」這段經歷雖然苦悶,卻也影響他日後的人生。

台灣政治題材太有趣,借高利貸也要拍

「老汪」汪怡昕,這位製作人或許不太有名,但他製作的紀錄片,包括《哲人—總統李登輝紀錄片》、《客籍228受難者歷史紀錄片》、《國家的國家的國家-原住民歷史紀錄片》等,紀錄的對象和事件都赫赫有名。

4年前他還著手拍攝海軍黃國章落海事件《少了一個之後—孤軍》,這個題材不僅是20多年的老案,再加上當事人已過世,涉及的對象又包括被視為權威的軍方,光想就知道是「票房毒藥」,但老汪還是毅然決然要拍這部片,成為黃媽媽的「友軍」。

《孤軍》紀錄片2018年才上映,老汪腦袋裡已經在構想第2部曲,然而這只佔了他腦容量的1/4,還有1/2已經在籌拍以台灣政治事件為題材的戲劇《國際橋牌社》,導演、劇本、演員、故事大致底定,現在最缺的就是資金。

汪怡昕打算要拍8季,光是第1季10集就要耗資新台幣8000萬元,現在只拿到文化部3000萬元補助,離正式開拍還差了3000萬元,尤其在九合一選舉後,市場風向趨於保守,這陣子他為了找資金傷透腦筋,問他非拍不可的原因,汪怡昕斬釘截鐵地說,「借高利貸也要拍,這題材拍了一定中!」

不為意識形態服務,訴說台灣記憶IP

被譽為「台版紙牌屋」的《國際橋牌社》,構想來自於汪怡昕在高登島的當兵經驗,直到現在高登島都還是軍事管制區,無法對外開放。當年抽到「金馬獎中的金馬獎」,對家裡才因汪爸爸負債家道中落、要扛起一家經濟重擔的汪怡昕而言,這個「下下籤」真是符合當時人生的寫照。然而他卻也被這段獨特的經歷所影響,時隔多年後,決定拍一部從這個孤島延伸出的政治風暴。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刻畫1990年到1994年,從一艘船擱淺在台灣海岸說起,衍伸出一連串的國安事件,汪怡昕笑說,「故事裡面有英雄也有狗熊,但是英雄也會變狗熊。」故事聚焦在黨工、黨國千金二代、總統侍衛長、文青、高級公關、記者這6個角色,「政治只是貫穿角色的背景,從小人物的身影,看解嚴後台灣民主化的進程。」

汪怡昕強調,「這個題目不為意識形態服務,就是講一個台灣的好故事、台灣的記憶IP」,最終談的還是「生存」,「無論是台灣還是個人,訴說如何活下來的故事。」

花100萬元做台灣政治研究,商業手法說好故事

採訪過程汪怡昕菸不離手,他吐完一口煙,帶我們走進地下室的辦公空間,狹窄黑暗的樓梯間宛如戰爭時期的坑道,一路通往《國際橋牌社》的創作核心。

他按下電燈開關,照亮四方牆面,每一面都寫滿密密麻麻的字跡,其中一面牆整理90年代台灣及國際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野百合學運、美伊戰爭、國大修憲、彭明敏回台、柯林頓當選、千島湖事件、第一次總統民選⋯等。汪怡昕說,光是劇本前期,他就花了100萬元請學者爬梳、整理台灣90年代的政治局勢,寫了一本質量厚重的論文。

由於政治類型的戲劇在台灣少之又少,近期只有導演楊雅喆的電影《血觀音》,以擦邊球的方式,講述政商人物如何透過白手套洗錢。但在戲劇上,以政治為題材的劇本,台灣過去幾乎毫無前例可循,這樣的內容對影視編劇而言,更是一大挑戰。

因此汪怡昕每週找學者幫製作團隊、編劇上課,強化戲劇的內容面,劇情有愛情、生命歷程、國際角力、諜報、秘辛、八卦,從商業市場的角度說一個好故事,企圖建構台灣影視產業生態鏈。

劇本涉及政治,一線演員怕接演毀下半輩子

「台灣信手捻來有多少題材可做,完全都是商業題材,為什麼不作?」汪怡昕不諱言,台灣影視圈長年來避免碰觸政治題材,和早年威權體制系統養成的習慣有關,再加上解嚴後,台灣影視圈和中國的資金連動越來越密切,很多人也選擇不碰。

反觀美、日、韓、印度,社會議題、政治議題本就是影視圈的重要話題,「難道我們永遠因為賣不到中國,自己就不動了嗎?這塊土地發生多少有趣故事,比好萊塢精彩太多。台灣要克服的不是資金問題,而是要克服如何說一個好故事。」汪怡昕語氣堅定地說。

然而《國際橋牌社》畢竟還是跟政治有關,先前有一線演員看了劇本後說,「演你這部,我下半輩子就毀了。」汪怡昕嘆口氣、有點無奈地說,「我一點都不怪他,只怪台灣的影視產業還不夠努力,政府的影視戰略還不夠清楚。這麼優秀的演員,台灣影視產業怎麼會撐不起他?」

(本文摘自文化+雙週刊第27期「政治是個好IP」,1/7出刊)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