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國島曾流通台灣貨幣 兩地經濟密不可分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28日電)將在明年4月退位的日本天皇明仁,今天首度踏上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訪問。這座距離宜蘭僅約110公里的島嶼,過去曾靠著台灣市場的支撐繁榮,關係密不可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黃智慧對中央社記者說,在與那國島最西端、稱為「西崎」的海面上,一年只有幾次才能看到台灣的「幻影」,可是每次出現後沒幾天,海上天氣一定轉壞;但對漁民而言,倒也成了天氣預報的重要指標。
她說,二戰前,與那國島的生計幾乎是靠著台灣市場的支撐而繁榮。漁民們清晨從島上久部良出港後,在中途捕魚,傍晚則到宜蘭蘇澳港卸魚。夜晚,島民從蘇澳港出港,再把途中所捕到的魚,於第二天清晨回到久部良港卸魚。
此外,台灣也是島上鰹魚工場以及養豬戶的主要輸出市場,再加上大量到台灣工作的人寄回家的「送金」,使得與那國島上的台灣貨幣比日本貨幣更為流通。
當時,島民向國家繳納的稅金可通用台灣貨幣繳交,因此,島上村公所內的金庫常充滿台灣貨幣。每當村公所要轉交稅款給上級縣政府時,公所人員只好四處向商店兌換日本貨幣,可說戰前與那國島的產業和經濟,幾乎是被包含在台灣經濟商圈中。
黃智慧表示,二戰結束後,久部良港的漁民仍舊依循他們往日捕魚、卸漁的航路,往返於蘇澳港和久部良港之間,但之後漸漸受到阻擾,雙邊的交易只好轉趨成為夜間海上走私的貿易型態,也因戰後各國貨幣政策搖擺未定,幣值波動很大,因此之後形成「以物易物」的交換模式。
她指出,那時從台灣來的船隻主要載滿米、砂糖、茶葉、水果以及日用品等;從沖繩來的船隻帶來彈藥匣、金屬、火藥、槍枝、橡膠以及美軍的卡其衣服、毛毯、醫藥品等,最重要的是,走私貿易為與那國島製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除船主、水手之外,港口的挑夫、餐飲業、住宿等需求帶來空前的人潮及商機。(編輯:李亨山)10703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