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耶誕老人迷思父母圓謊壓力大
特派員看世界專欄(中央社記者胡玉立多倫多16日專電)一年一度的耶誕節即將到來,耶誕老人送禮也是兒童過節的期待,不過為圓這個謊,卻讓家長承受極大的壓力。
「要我對我家小孩撒耶誕老人的謊,會讓我很不舒坦,可是我也不想讓他們毀了別家小孩的幻想。我該怎麼辦呢?有人可以教教我嗎?」
現在正是歐美地區家家戶戶忙著選購耶誕禮物、為孩子編織耶誕老人童話的關鍵時節,上述這則最近幾天出現在國外兒女教養網「mumsnet」留言板的提問,已引發熱議。
有人慎重其事回答說,他們家裡過的是正統耶誕節,會和孩子解釋,聖尼古拉(St. Nicholas)才是耶誕節的由來,不該被捏造出來的耶誕老人取而代之。
有人半帶嘲諷地說,「這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是在耶誕老人的故事中長大,大家並沒有因此出現心理障礙,也沒有從此變得對錯不分或說謊成性」。
還有人揶揄,「下回你帶小朋友去迪士尼樂園,恐怕也得認真地和他們解釋,那個小熊維尼不是真的,只是有人穿上戲服假扮的。」
也有人說,「拜託,這不是撒謊好不好?只是好玩而已。」
另外,有人站出來說,「小時候家人並沒有對我撒耶誕老人的謊,我的童年一樣過得很美好,我自己的小孩也是如此。」
無論是何種回應,背後呈現的,其實是全球無數家長在耶誕節期間共同面對的焦慮:「是的,我們是在對孩子撒一個瞞天大謊」。
在北美,不論有無宗教信仰,有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會大舉迎接耶誕節的到來。而且整套程序,煞有介事。
眾多家長會提醒小孩寫信給住在北極的耶誕老公公,信中要先好好說明自己這一年來有多乖,然後提出自己最想要的耶誕禮物有哪些。
加拿大郵政總局也會在11月中旬發布新聞提醒民眾,寫給耶誕老人的信務必在12月14日以前寄出,耶誕老公公才來得及回信。寫給耶誕老公公的信,不需要貼郵票,但地址一定要寫正確:「加拿大・北極・嗬嗬嗬・耶誕老人收」。
加拿大郵政總局表示,各地民眾投遞信件給耶誕老人的傳統,已經持續35年了。這些年來,透過郵局寄給耶誕老人的信件累計超過2600萬封,使用的語言至少30種。今年寄給耶誕老人信件或卡片,估計超過150萬封。
為了讓孩子們相信耶誕老人的確曾在耶誕夜,把禮物送到家裡來,父母還會趕在小孩第2天起床前,把前晚放在桌子上、號稱為耶誕老公公準備的牛奶和餅乾,偷偷吃掉;講究一點的,還會在盤子裡或地板上留下一些餅乾碎渣。
如此大費周章地為「耶誕老人真的存在」布局,最後卻必然要面對童話幻滅的一天。到底值不值得?誰會是受傷最深的人?是小孩?還是家長?
著名的精神病學期刊「刺胳針」(Lancet Psychiatry) ,最近刊出的一篇論文,就特別談到了「耶誕老人迷思」現象。
撰文者之一的英國心理學家鮑以爾(Christopher Boyle)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說,當他明白耶誕老人不是真的,的確很喪氣,但當時哭得很慘的,卻是把事實真相告訴他的母親。
鮑以爾認為,父母並不只是為孩子創造有耶誕老人存在的神奇世界,他們這麼做,其實也是為了自己。
「很多人可能都期盼擁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甚至還很鼓勵的幻想,因為在成人世界,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存在。」鮑以爾表示。
該不該讓兒童相信有耶誕老人存在、對小孩撒謊會有什麼影響?論文作者公開提出質疑。但於此同時,他們也同意,有些時候對兒童說謊可能是比較好,甚至有助於培養他們對世事的懷疑精神。
那麼,有朝一日,當孩子們提問「真的有耶誕老人?」時,父母該如何自處呢?多倫多桑尼布魯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專家密契爾(Rachel Mitchell)說,「耶誕老人迷思」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確實會有嚴重影響,但是「絕大多數兒童的適應能力,遠比我們想像的高。」
住在多倫多的比爾,回想起「耶誕老人迷思幻滅」的切身經驗。他形容說,「那是一種長大成人的感覺」。後來,為了替生活周遭年齡比較幼小的孩子,維持住「耶誕老人存在的幻境」,他和父母在耶誕佳節期間,一起努力不讓現實穿幫;那種「轉大人」的感覺其實還蠻好的。
正因如此,比爾成家生子之後,仍然願意為自己的孩子,創造出一個「有耶誕老人存在的幻境時空」。儘管孩子最終都會明白,那不是真的。10512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