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狄培理變狄百瑞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

2016/9/7 08:16(9/7 08:4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7日電)國際漢學權威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日前透過唐獎基金會,正式將其中文名改正為「狄培理」。中央社訪問到狄培理的學術好友、清大榮休講座教授李弘祺,說明當初翻成「狄百瑞」的始末。

現年97歲的狄培理,在華文圈以「狄百瑞」之名為人熟悉,他一生出版30多本專書,參與編撰的教材,至今仍是歐美大專生認識儒家文化所必讀。

狄培理今年6月獲得第二屆唐獎「漢學獎」殊榮,在與唐獎基金會聯繫時,特別表達希望藉此機會,向華人社會「正名」。原來「培理」二字,是他年輕時造訪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前身)時,由國學大師錢穆所取,具有深刻的意涵。

清大榮休講座教授李弘祺,是「正名」事件的關鍵推手。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解釋,1982年時,他還是年輕教員,因和狄培理有過幾次信件來往,香港新亞書院邀請狄培理擔任「錢穆講座」,院長金耀基便請教他如何翻譯de Bary的中文名字。

李弘祺表示,他當時不知道狄培理有沒有專用的中文名,於是採用一位台大學者的翻譯,此人專門研究儒學,就這樣把名字定下來了,並沒有特別去確認。

後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狄培理的演講集「中國的自由傳統」,由李弘祺掛名翻譯,就是使用「狄百瑞」這個名字。這本書在學界非常有名,卻也因此加強了「狄百瑞」的流傳。

直到1991年,李弘祺從香港應聘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離哥倫比亞大學很近,狄培理邀請他參加研討課,才從本人口中得知,狄百瑞其實應是「狄培理」,且是出自錢穆的手筆。

李弘祺表示,「狄百瑞」之名當然也很好,富有長壽百命的意思,但「狄培理」意義更為深遠。狄培理當初到北京時,已對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有高度興趣,錢穆用de Bary譯音取名,選擇宋明理學中的重要觀念「理」和「培」,正是對狄培理的鼓勵和嘉勉。

李弘祺提到,狄培理有一個好朋友默頓(Thomas Merton),兩人一同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便立志追求一個安身立命的歸宿。結果默頓成為非常著名的天主教思想家,狄培理則在宋明理學找到寄託。

狄培理其實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到全世界各地演講,都會找地方做彌撒。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儒家的瞭解和體會,狄培理則堅信中西文化價值,基本上是相同一致的,也就是宋儒朱熹所說的「理一分殊」。

李弘祺回憶,狄培理曾跟他談起中國「孝」的觀念,西方也是一樣的,「舊約」中「十誡」的第四誡,便是要人們孝順父母。

李弘祺說,狄培理很能體會錢穆的用心,一生的研究和著作,「的確成功地把錢先生的嘉許展現出來。」

在李弘祺眼中,狄培理的知識生活甚至還高過錢穆,因為錢穆做學問時仍念念不忘要維護中國「學統」的獨立特色,狄培理則能以「自由」和「人權」貫穿中西思想,凸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以及黃宗羲「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法治觀念。

李弘祺知道翻譯上的錯失後,寫文章時都會使用「狄培理」,並多次跟人私下談起這個名字,卻一直沒有在正式場合來訂正。這次唐獎的機會非常難得,心想一定要說明清楚,才聯絡狄培理的代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鄭義靜,以及中央大學教授楊自平等人,一同和唐獎基金會說分明。1050907

※你可能還想看:
狄培理贈唐獎珍貴家書 郵票面值85萬
影片/唐獎漢學獎狄培理 把儒學推到國際
余英時推崇狄百瑞掀起全球漢學研究熱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