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諾貝爾化學獎3得主 找到DNA修復機制

2015/10/7 20:26(10/8 22: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7日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化學獎2015年得主分別是瑞典學者林達爾、美國默德里奇和土耳其裔美籍學者桑卡,他們的研究描繪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並為癌症療法提供新的了解。

諾貝爾獎評審說,這3人的研究揭露人體如何修復導致生病和老化的變異DNA,為醫學開啟令人讚嘆的新領域。

評審小組說:「他們系統性的研究對活體細胞如何運作做出決定性貢獻,也對多種遺傳疾病的分子成因及癌症和老化的發展機制提供知識。」

#諾貝爾獎 評審說,這3人的研究揭露人體如何修復導致生病和老化的變異DNA,為醫學開啟令人讚嘆的新領域。你可能還想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DNA修復聖經級人物/news/firstnews/201510070451.aspxPosted by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on 
2015年10月7日

DNA全名去氧核糖核酸,是創造和維持生命的化學密碼。細胞分裂時,分子機器尋求完全複製DNA,但是隨機發生的錯誤可導致分裂出來的細胞死亡或運作不正常。另外,強烈日照和其他環境因會破壞DNA。

但是有一群蛋白質成份的「分子修復組」用來監看這個過程,驗證DNA並修復其間發生的損壞。

化學獎3名得獎人便是成功描繪整個過程,由林達爾(Tomas Lindahl)最早開始研究,他辨識出分子修復工具箱裡的基本成份,也就是所謂的修復酶。

土耳其裔桑卡(Aziz Sancar)發現細胞以紫外線修復損壞的機制。默德里奇(Paul Modrich)揭示稱為「錯對修復」的複雜DNA修復過程。

諾貝爾委員會說:「2015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基礎研究不僅深化對我們人體如何運作的知識,也引導發展出可拯救性命的療法。」

77歲的林達爾目前是克利克研究院(Francis Crick Institute)榮譽團隊負責人,暨英國克萊爾霍爾實驗室(Clare Hall Laboratory)英國癌症研究榮譽主任。

默德里奇出生1946年,任職霍華休斯醫學中心(HHMI),同時是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院教授。

69歲桑卡現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醫學院教授。

3人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150萬元)獎金。1041007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DNA修復聖經級人物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7日電)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3位得主都是DNA修復「聖經級」的人物,國內學者對他們得獎都不意外,只是納悶為何這麼晚才得。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英國的林達爾(Tomas Lindahl)及美國的默德里奇(Paul Modrich)、桑卡(Aziz Sancar),以「修復DNA的機械作用研究」共同獲獎。

中央研究院院士吳妍華表示,3人對DNA修復理論架構貢獻卓著,早就應該得到諾貝爾獎。尤其DNA修復對癌症研究非常重要,許多癌症都是因為基因本身不穩定、出錯而導致,各國都有不少學者埋首鑽研。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表示,今年3位得主,早在1980至1990年代,就已獲獎無數、世界知名,可以說是核酸化學領域的先驅。吳瑞裕1990年代求學時,就已拜讀過3人撰寫的教材,「對我來說,他們是聖經級的人物。」

吳瑞裕形容,林達爾等3人可以說在1980年代,就「等著」領諾貝爾獎了。諾貝爾化學獎大概每3到4年頒給生物化學領域一次,「排隊」的人很多,能不能等到,有時得看機運,但3人的貢獻在學術界無庸置疑。

吳瑞裕表示,DNA缺陷可能是「外因性」的,例如紫外線造成皮膚癌,也可能是「內因性」的,人類細胞平均每複製10億次,就有可能出錯一次,這時就得靠DNA修復機制,維持人體健康的運作,如果DNA無法修復,就會生病。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莊榮輝表示,DNA修復理論太重要了,「是維繫所有生物生存的關鍵」,科學家了解其中機制,就能進一步研究如何避免出錯,進而避免疾病、拯救生命。3人能得諾貝爾獎,學界「看好很久了。」

清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胡紀如表示,DNA修復領域是基因工程的關鍵基礎,現今遺傳疾病、標靶藥物、生物科技、基改食品等,都與DNA修復有關,「這領域一定會有人得獎,只是早晚而已。」1041007

※你可能還想看:
數字看諾貝爾化學獎!
解開微中子質量之謎 日加學者獲物理獎
更多關於諾貝爾獎新聞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