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屠呦呦善用中醫智慧 靠青蒿素拿諾貝爾獎

2015/10/5 20:27(10/5 22:3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5日電)大陸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以青蒿素在抗瘧藥物上的創新研究,造福全球許多貧困地區的居民,也讓中醫在現代醫學的應用受到注意。

中國中央電視台報導,2011年屠呦呦在獲得美國生物醫學重要獎項拉斯克獎後,其得獎感言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開發傳統醫藥,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她並呼籲開展全球合作,使中醫藥和其他傳統醫藥更能造福人類健康。

屠呦呦生於1930年,她在1955年考入中醫研究院,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還曾結合歷代古籍和自己在各省採集樣本的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

屠呦呦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投入青蒿素研究超過40年。漫長的研究生涯要回溯自1967年,而中醫古籍對她的研究有突破性影響。

1967年大陸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的大型專案,當時惡性瘧原蟲對老一代抗瘧藥已產生抗藥性,如何發明新藥成為世界性的棘手問題。

屠呦呦當時被任命為此專案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她翻閱歷代本草醫書,四處走訪老中醫,然後在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

她在西元4世紀東晉時期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認為常用的水煎法會因為高溫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因此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經過190次的實驗失敗,屠呦呦1971年在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92年,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提取物。1041005

中草藥抗瘧有所本 諾貝爾獎終於肯定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5日電)中國大陸學者屠呦呦發現抗瘧藥青蒿素,今天成為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肯定的中草藥學者,屠呦呦從中藥典得到靈感,從青蒿草提取抗瘧藥,填補另一抗瘧草藥奎寧的不足,造福世界。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正成專攻蟲媒生物傳染病,他說,在傳統中醫藥古方之中,早就有青蒿等中草藥治療瘧疾的紀錄。

陳正成指出,晉朝醫學家葛洪的中醫方劑學名著「肘後備急方」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抗瘧記錄。

陳正成指出,青蒿抓一把折枝,絞汁後就喝下去的紀載,給了屠呦呦線索,發現從新鮮的青蒿提取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

在傳統中醫領域,認為瘧疾是因瘧邪,在「內經」中稱為瘧氣,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中醫藥典籍記載,青蒿草有解熱、治寒、鎮痛等效果。

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之前,抗瘧藥物只有奎寧,這兩種藥物都源自植物草藥。青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奎寧來自茜草科植物金雞納樹。

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比較這兩種藥,奎寧容易使患者發生頭暈、耳嗚、心悸等副作用,而且常因為患者出現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敗;相形之下青蒿素藥性溫和、有效可補其不足,降低患者死亡率。1041005

※你可能還想看:
屠呦呦:看電視才知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醫學獎陸首位得主 屠呦呦獲1/2獎金
屠呦呦在陸被稱「三無學者」 國內忽視國外獲獎
2015諾貝爾醫學獎 對抗寄生蟲病有成3人獲獎
資訊圖表》圖解2014諾貝爾獎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