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減量技術突破 泥土變黃金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11日電)環保署指出,台灣年產240萬噸污泥,由於處理技術提升,進而促使污泥減量率達50%,乾燥後污泥更可送往國外精鍊,堪稱泥土變黃金。
污泥主要成分為水、有機質及無機物。污泥含水率約80%,目前市場主要技術作法是將污泥送進旋窯、以高溫600℃至900℃加熱,逼出水氣燃燒有機質,再將無機物燒結後成再生人工骨材資源,使用於級配粒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出,然而要將污泥三大成分一起處理,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水蒸氣將能量帶走,無法充分利用和妥善處理,且相當耗能。
台灣每年產生約240萬噸的污泥,雖然處理機構及再利用機構有足夠容量來處理,但因處理技術問題,常被取締停業,造成市場不穩定,處理價格攀升,以前1公頓清理費約新台幣2、3000多元,現已漲到7、8000多元。
環保署大力推動用脫水減量蒸發方法來脫水,以污泥含水率由80%降至60%,污泥重量可由1公噸減少至0.5公噸,污泥減量率達50%,經由污泥源頭脫水減量,不但節省能源又降低處理過程中的空氣污染,對未來污泥處理市場影響,是突破性的變革。
以雲林斗六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為例,污水廠代操作廠商引進濕度(蒸發)污泥脫水設備,污泥量從去年8月的549公噸/月降至今年8月的123公噸/月,減量比率達78%,效果驚人。
環保署長魏國彥指出,國內已有相關污泥處理產業的案例,像台南環保科技園區,回收精鍊貴稀有金屬的光洋應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初引進日本污泥乾燥設備,每月產出污泥量從過去40公噸,乾燥脫水已減為20公噸,污泥減量達50%,乾燥後污泥約95%送往德國合作廠商精鍊。
高雄環保科技園區的世界資源亞太股份有限公司以流體化床技術處理電鍍污泥、重金屬污泥,該公司流體化床每小時處理4至5公噸污泥,經流體化床乾燥處理後產生金屬富集物輸出至國外。
環保署補充,會持續與經濟部、科技部一起推動產源事業增設污泥乾燥設備,推動污泥脫水及源頭減量,同時輔導紡織、漿紙等產業有機性污泥,以廠內既有鍋爐處理污泥;另輔導污泥處理及再利用機構的設置,以提升技術。10411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