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分析:中國打壓外商補貼本土 釀產能過剩惡果

2024/5/15 15:39(9/12 16:2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5日電)中國電動車、太陽能與鋰電池出口不斷擴張,歐美國家紛質疑中國「產能過剩」,分析指出,中國以罔顧民生和打壓外商的手法,並大舉補貼製造業,才造成如今產能過剩,而對他國構成威脅。

紐時報中文網今天報導,約10年前中國官方頒布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力促中國在10個先進製造領域以本土產品取代進口。

這個戰略的運作由監管機構限制中國家庭投資選擇,於是民眾只好把大量的錢存入銀行,儘管存款利率很低,如此才能方便金融機構把資金以低利率,貸給初創公司和其他企業。

據中國央行統計,中國工業淨貸款由2019年的83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6730億元)增至去年的6700億美元;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則估計,超過99%的中國上市公司於2022年皆獲得中國政府的直接補貼。

另一方面,中國更壓低工廠工人的薪資,以提高本土製造商的競爭力,同時中國禁止勞工籌組獨立工會爭取權益,否則警察可逕行逮捕。

此外,中國官方打壓外商以扶植本土製造業,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以電池為例,中國最初生產電動汽車電池遠遠落後於西方,對此中國官員心知肚明。

於是中國政府在2011年即告知外商,想要使中國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電動車時,獲得與國產車款的相同補貼,必須把關鍵技術轉讓給中國合作夥伴,導致外商不得不就範,因為沒有補貼,通用和福特等外國車企無法與中國業者競爭。

韓國當時在電動車用電池的生產取得領先地位,於是跨國車商施壓韓國供應商在中國建廠,但隨後中國官方又宣布,即使在中國製造電動車,也得使用中國業者生產的電池才能享補貼。

這個政策導致包括韓國現代在內的外國車企,棄用韓國製造商在中國設廠生產的電池,轉向寧德時代等本土業者議約,致使目前全球大部分的車用電池來自中國。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據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公布的報告,中國鋰電池出口額已由2019年的130億美元驟增至去年的650億美元,當中近2/3出口歐洲和北美。

過剩產能使得當今全球製成品的1/3來自中國,超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生產的總和,而來自這些商品的貿易順差相當於整個中國經濟的10%,引發中國貿易夥伴的擔憂,呼籲中國減少出口增加進口。(編輯:曹宇帆/唐佩君)11305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