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德國親俄資深記者賽裴爾被爆收錢 當蒲亭「有用的白痴」

自從俄羅斯發動戰爭以來,德國有不少公眾人物名譽掃地,拒絕與俄國總統蒲亭保持距離的前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以報導俄羅斯聞名的記者賽裴爾,近來也傳出拿克里姆林宮的錢,不僅讓他在新聞圈無地自容,也讓人對俄國滲透的程度感到震驚。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育立

2023/11/28 11:17(12/3 22:23 更新)

圖為記者賽裴爾。(圖取自維基百科共享資源,作者: Moko1998 ,CC BY 2.0)
圖為記者賽裴爾。(圖取自維基百科共享資源,作者: Moko1998 ,CC BY 2.0)

見過蒲亭100次 德國最著名「知俄派」記者

賽裴爾(Hubert Seipel)現年73歲,長年為電視台工作,專長是揭露弊案,拿過多座新聞獎。近年他專注報導俄羅斯,自稱見過蒲亭(Vladimir Putin)本人近100次,稱他是德國最著名的「知俄派」和與蒲亭關係最好的西方記者不為過。

賽裴爾最著名的報導作品是紀錄片「我,蒲亭–一個肖像」(Ich, Putin – Ein Porträt ),片中可見這位統治地球面積最大國家的領袖勤於政事,也展現人性一面,不忘練柔道和冰上曲棍球,還帶著這位德國記者去西伯利亞打獵和搭總統座車穿過莫斯科。這部片2012年問世以來,已在德國電視重播過51次,版權賣到11國。

2013年,揭發美國國安局監聽醜聞的史諾登(Edward Snowden)從香港逃到莫斯科,賽裴爾是第一位專訪他的記者,跑出全球獨家更讓他聲名大噪。

塞普勒斯機密文件揭露 賽裴爾接受俄羅斯贊助

地中海島國塞普勒斯是俄國富豪隱匿資產的最愛。「明鏡週刊」(Der Spiegel)、「德國第二電視台」(ZDF)等德國媒體最近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合作,取得名為「塞普勒斯機密」(Cyprus Confidential)的文件,赫然發現賽裴爾的名字。

原來,他在2018年拿了60萬歐元(約新台幣2000萬元)的「贊助」,寫一本「有關俄羅斯政情的書」,出錢的是一家註冊在英屬維京群島的離岸公司,背後金主是鼎鼎大名的俄羅斯富豪摩達雪夫(Alexey Mordashov)。

摩達雪夫與蒲亭過從甚密,屬俄國出兵烏克蘭後第一批被歐盟制裁的俄國人。賽裴爾2021年出版的「蒲亭的權力,為何歐洲需要俄羅斯」一書,顯然與蒲亭親信給的這筆錢有關。2015年,賽裴爾出版蒲亭傳記,次年俄文版上市時蒲亭還親自為他站台,證據顯示寫這本書前他也拿了錢。

這件「賄賂記者」的醜聞11月中曝光,立刻在德國新聞業投下震撼彈。

影片來源:DER SPIEGEL

坦承收錢身敗名裂 到手新聞獎恐被追回

「蒲亭的權力」2年前出版時,這位全國知名的記者有次上廣播節目,被問到有沒有拿俄國的錢時,還信誓旦旦說沒有。隨著「贊助合約」上的親筆簽名曝光,他才坦承收錢,不過強調俄方只是給錢,絲毫不干涉內容。

拿這麼一大筆錢卻可獨立作業,完全不受影響?那對方為何要付錢?面對記者的進一步詢問,賽裴爾乾脆掛電話,走在街上被攔下也拒答,背對著攝影機匆忙走開,似乎他自己也感到羞愧。

報導刊出後,當年委託他訪問蒲亭的「北德廣播公司」(NDR)立即聲明,指賽裴爾拿俄國的錢卻沒有事先告知有「嚴重的利益衝突」、「令人懷疑其獨立性」,委託專家檢視整個委託過程並考慮採取法律行動。主辦單位考慮收回頒出去的新聞獎,出版社也決定把書收回。

賽裴爾的記者生涯從此打住,落得身敗名裂。

甘為獨裁者傳身筒 「有用的白痴」名譽掃地

施若德與蒲亭是莫逆之交,卸任後轉到俄國天然氣公司任職,成了俄國的頭號說客。即便蒲亭出兵撼動歐洲數十年的和平,他也不改立場,從此被打入冷宮,昔日盟友避之唯恐不及,可說晚節不保。

賽裴爾的下場類似,過程卻不盡相同,因為他向來以中立自居,經常以資深記者身份受邀上政論節目。他的醜聞其實暴露出德國媒體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名嘴當獨裁者傳聲筒的現象。

2013年底,烏克蘭爆發親歐示威,俄軍隨後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和佔領烏克蘭東部,為接下來的全面入侵揭開序幕。儘管蒲亭毫不掩飾對烏克蘭領土的野心,時任德國外長的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仍主張與俄國來往,不顧美國和中東歐反對與俄國合建天然氣管,加深歐俄的連結。

俄國對烏克蘭發動全面性的戰爭,德國被迫反省過去重貿易和對話的和平外交傳統,媒體圈也開始檢討。統計顯示,自從烏克蘭親歐示威以來,最常在電視政論節目分析俄羅斯政情的專家、包括賽裴爾在內,立場幾乎全都親俄。

這些智庫學者、前軍方將領和記者的共同看法就是俄烏衝突的始作俑者是北約,俄羅斯只是北約東擴的受害者。他們眼中的烏克蘭沒有主體性,抵禦俄軍不是自我防衛,而是為了美國利益。這些疑美論符合與俄國交好的政治氛圍,直到俄國2022年出兵前仍相當受到歡迎。

冷戰年代,西方有一群人自願當獨裁者的宣傳工具,為他們擦脂抹粉和背書,媒體當時稱他們是「有用的白痴」。最近,這一字又開始在西方媒體出現,指的就是像施若德和賽裴爾這樣的人。他們長年在政壇和媒體圈位高權重,直到戰爭發生才被檢討,可見俄羅斯的滲透有多成功。(編輯:陳慧萍)11211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