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311地震11週年 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說核災

2022/3/10 19:50(3/10 20:1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0日專電)311東日本大地震將屆滿11週年,當年地震引發海嘯、發生核電廠輻射外洩事件,11年來負面謠言不斷;「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藉著影像、展示品及導覽等,讓外界更了解福島災後重建的情形。

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控制1986年發生核災的車諾比核電廠(Chernobyl),3月9日傳出核電廠遺址供電已中斷,恐使輻射外洩的消息後,世人再度關注日本311地震後的災後復原議題。

記者2月底進入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360度「環境創造劇場」,這座球型劇場播放福島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與物產。

由於2011年3月11日福島地震,除了地震、海嘯侵襲、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福島蒙受許多負面謠傳之害,這座交流館的成立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包括孩童在內的民眾能正確了解輻射與環境問題,加深民眾對環境恢復與創造的認識。

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內分成6大區,包括福島311之後、福島環境的現況、輻射研究區、環境創造研究區、環境創造劇場、可觸摸的地球。

另外,館內還有世界地圖標示世界主要城市的輻射值,許多展示提供多語導覽服務,如果需導覽員,可請館內安排。

對於外界最關心的核災後,食品是否遭輻射污染的檢測結果等。導覽員也說,這幾年來,福島的糙米、山菜、菇類等農產品沒查出有超標案件,而且日本設定的檢測標準是歐美的10倍以上。

另外,館內特別設有「311鐘」(電子鐘),標示著311震災後經過的時間。今年2月21日下午2時46分,螢幕上呈現「4000 00 00 00」的數字,亦即震災發生歷經4000個日子。

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今年2月16日接受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對外新聞中心(FPCJ)之邀透過視訊演講時說,福島在311大震災面臨了強震、海嘯、核災及負面謠傳之害(日本稱風評被害)等複合性災害,歷經11年,現在面臨震災記憶風化(被遺忘)的問題。目前東京的電車內也可看到呼籲勿讓311記憶風化的廣告。

為避免震災記憶風化。記者進入館內參觀,對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模型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這座核電廠正在進行廢爐作業、福島縣各鄉鎮的輻射劑量、人口數的變化、福島災後重建情形等,可從位於福島縣田村郡三春町的福島縣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Commutan Fukushima)了解。

女性導覽員說,2011年3月11日,福島第一核電廠的1、2、3號機為了製造電力在運作中,4號是處於定期檢查的停機狀態。當天下午2時46分發生規模9.0的強震後,所有基組進入自動停止運作的狀態,因為燃料的熱度很高須持續注水,以緊急電源進行注水作業冷卻爐心。

但強震發生的40分鐘後,第一波海嘯來襲,50分鐘後第2波海嘯來襲,海嘯高度離海面約高15公尺,超乎想像。緊急用的電源喪失。3月12日1號機、3月14日3號機、15日4號機陸續發生氫爆。

導覽員指著2號機模型的小洞說:「2號機之所以沒發生氫爆,是因為一旁的1號機發生氫爆後的衝擊力道大,把2號機護體牆壁擊破一個洞,2號機的氫氣散出,所以沒發生爆炸。」至於停機中的4號機爆炸的原因,導覽員說,因3號機氫爆時,氫氣沿著管線竄流至4號機。

導覽員說,館內有顯示板標示目前福島第一核電廠內有3550名員工在工作(2021年9月時),員工最多的時候是7400人。目前整座核廠區的4%還處於輻射劑量高的情況,作業員需穿防護力較強的作業服,但廠區的96%地區輻射劑量低,穿一般作業服即可。

她還說,廢爐作業需要花30至40年的時間,因為輻射劑量相當高,增添作業的困難度,為了運用機器人等設備進行廢爐,研發這些設備需很多時間。

日本政府去年宣布規劃2023年春天要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核廢水(日本稱處理水)排放入海,引起包括台灣、中國、韓國等國際社會關注。

福島第一核電廠11年前因爐心熔毀,為了避免燃料棒高溫融化,持續抽取海水冷卻燃料棒,然後將有輻汙的冷卻水泵送到大水槽內儲存,東電估計廠區可存放的水槽總量是137萬公噸,2022年夏天將儲滿。

東電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把這些廢水進行二次淨化,透過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大幅降低63種輻射物中的62種的濃度,最後無法除去的氚則是透過海水稀釋到法定排放標準的1/40水準後排放,所需時間約30年。東電去年提出計畫建造海底隧道,將在距離岸邊約1公里近海的水下12公尺處,排放稀釋過的核廢水。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專家調查團今年2月中旬已到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實地了解含氚廢水的狀況,預計調查報告4月前出爐。

駐日代表謝長廷3月7日對台灣駐日媒體表示,日本在正式排放前將提出更完整的報告,台灣一直與日方保持密切聯繫,並密切關注。(編輯:高照芬)11103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