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2 / 西服工班跌跌撞撞 培養生力軍好事多磨

2021/2/14 14:30(2/14 20:4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西裝師傅梁冬富15歲當西裝學徒,經過58年、每天逾14小時手工活的陶冶,針線不只製衣,也牽起人與人的 緣分。西服工藝養成長路漫漫,師傅黃清秋說,環境多變、年輕人壓力大「不只教做衣服,也教做人」,已出師的年輕師傅說一定要抱持決心與覺悟,否則手藝難成。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14日電)西服工藝是時間與耐心的累積,但師傅與學徒間的世代差異、同行不看好等,讓致力於打造工班的范老闆夫婦嘗盡冷暖,但「只要還有一個人肯學,就會繼續下去」。

凱恩洋服的范樓達、呂卿楓夫婦談起工班的成立,笑說「當時實在太天真」范樓達的構想原本是店面成立3年後再開設工班,沒想到凱恩落腳迪化街不到一年,就有學徒因緣際會下被介紹來此,才把店面花園的地方改成簡單的工作空間,成為工班的雛型。

呂卿楓說,以為有老師、有學徒,學徒出師後就可以留下來工作,但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成本的暴增。師傅教學的費用、學徒薪水、學徒還沒有產值因此必須委外找人做衣服的錢,「等於我們是付了3倍金額出去」。

更難處理的是師傅與學徒間的世代差異,即使同在工班做事,師傅重上班與學徒除了學習也需假日休閒的觀點自然有衝突,也需要夫妻倆花心力溝通協調,除了學習怎麼跟後輩溝通,也加碼福利,例如房租補貼等,盡量照顧到年輕人。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待不住,例如沒學完就放棄的、想繼續學但速度太慢的、稱「只是想知道會做西裝是什麼感覺」學完就走的等等。

就算出師,也有人不想承受一天要趕幾件衣服的壓力,「想悠閒地做」而離開。呂卿楓回憶,那段時間她壓力大到只要有學徒找她,第一個反應「是不是來提離職」。

工班成立了6年多,范樓達淡淡地說「成本2000萬應該有吧」,學徒來來去去約20人,出師的大概一半,但真正留在西服產業的3人。

夫妻倆坦言,也不是沒想過把工班關了。有次已經跟工班講好需要週末加班趕一批貨,適逢母親節,5名學徒到了中午突然說要回去過節就下班了,讓公司差點因違約被列黑名單;也有學徒拿到公司因活動免費為他們訂製的西服後,隔天就提離職。

范樓達自嘲開工班是很笨的方式,「我們這些錢也可以過得很逍遙啊!」只是西服工藝後續若無人承繼,真的很可惜;呂卿楓表示,不敢說是傳承的使命感,但布賣出去卻沒有師傅製作,也是感傷。

呂卿楓說,常聽到大家說西裝店都在剝削學徒,他們想要改善這種狀況,用好的待遇與跟環境讓學徒留下來當合作夥伴。出發點很單純、很多事情沒經歷過,同行也不看好,「就是賭一口氣,但不知道會那麼累」。

如果能預知這一切,還會設立工班嗎?呂卿楓笑了一陣後說:「搞不好不會」但走一條路,本來就不會知道前面風景如何,至少試過一步步衝撞,也慶幸沒有回頭。

今年工班又走了3個人時,范樓達與呂卿楓一度想剩下的人大概也會走,「乾脆工班就收掉好了,被笑就被笑」,沒想到已出師的年輕師傅自己跑來找他們說沒有被影響、還要繼續做,讓他們又覺得可以堅持下去。

范樓達說,趁還有老師願意教,只要還有一個人肯學,工班就會繼續;而已經學會的人則要持續精進技藝,「等哪天換你們來開枝散葉才有意義」。(編輯:李亨山)11002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3 / 西服學徒技藝養成路 抱持決心與領略精進
172.30.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