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大腦掃描證實:好朋友處在同頻率

2018/1/31 14:57(1/31 17: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巴黎30日綜合外電報導)約會網站未來最好把「大腦活動」列為配對標準,因為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說,根據大腦掃描,親密好友對生活體驗的神經元反應極其相似。

報告主要執筆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Computational Social Neuroscience Lab)主任巴金生(Carolyn Parkinson)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朋友理解周遭世界的方式格外相同。」

42名自願者觀看新聞報導、音樂錄影帶、喜劇小品與紀錄片短片時,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攝影(MRI)比對大腦亮起的區域,便能辨識哪些人互為好友。

關係越親近,大腦掌管情緒反應、高階推理與專注力區域的神經元模式,相似度就越高。

作者在聲明中說:「好友的神經元活動模式最相似,接著是朋友的朋友。只要觀察大腦對短片的反應,就能預測哪些人是朋友。」

這14段短片包括記者辯論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是否應在演說時耍幽默、描述臉部畸形社會棄兒的催淚音樂錄影帶、哥斯大黎加樹懶寶寶的紀錄片、同性戀婚姻場景。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報導,研究人員總結,這項研究提供新類型的科學證據,證明「人們往往會與理解世界角度相同的人做朋友」。

科學家以前就理解到,人類社交網絡是「物以類聚」,除了人口統計類別因素外,人們較易被年紀、外表與種族背景相同的人吸引。

這篇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報告說,社交網絡也有這種趨勢。

演化心理學家主張,從達爾文進化論觀點來看,這樣的「同類相吸」模式,有利於社會凝聚、讓人產生同情心與沒有衝突的集體行動。

研究顯示,我們與截然不同的人發展出的關係,往往講究實際面、以任務取向且短暫。

這項研究沒有回答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自然而然受到志趣相投的人吸引,或這樣的相似度來自於共同經驗。最可能的是兩者結合。(譯者:張曉雯/核稿:鄭詩韻)107013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