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都在割草、刷漆?學者:應強化溝通扭轉形象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26日電)華爾街日報報導,部分專家憂心台灣戰備不足,役男士氣低落。多名戰略學者今天表示,國軍近年都有持續進步,但軍方更應強化社會溝通,導正對軍隊刻板印象,與其推全民國防,不如先從認識國防開始。
華爾街日報今天報導,軍事專家稱讚中華民國國軍素質,但在北京加強對台武嚇的背景下,部分專家憂心台灣戰備不足、役男士氣低落,建議國軍與美國等國軍隊共同訓練,內文也提到台灣軍人都在割草、刷油漆。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這些論述代表存在社會溝通的問題,民眾目前對於高科技戰爭的認知較為片面,且一般役男的役期短,僅接受基礎訓練,便誤以為軍隊等同刺槍、掃地,所以對國軍沒有信心,進而認為軍方士氣低落,因此加強社會溝通非常重要。
蘇紫雲舉例,即使是美軍也會進行清潔等社區服務,再以刺槍術為例,美國、澳洲、英國等軍方都有。他強調,國軍仍持續改革軍務,且同步進行國造武器研發及對外採購軍備,國防部與國安團隊都持續在努力,甚至更精進個人裝備、營舍改建、休假調整等,都是進步的象徵,「確實國軍不是這麼完善,但相信會隨著時間更加進步」。
中山大學亞太英語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認為,其實很多民眾迄今仍不知道台灣三型主力戰機是哪三型,甚至看到演習意外就說裝備是二戰的產物、看到軍購就說貪污,這就是一般民眾對軍方的刻板印象,因此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時,應考慮先從推動「認識國防」開始。
林穎佑也表示,軍隊是很特殊的組織且擁有高度專業的單位,若軍方基於本位主義,只會將民眾推於千里之外,固然軍中有許多傳統,但必須隨著時代差異而調整,就以美軍為例,二戰、越戰、波灣戰爭後的美軍,中間都有很大的差異性,軍方也必須跳脫自身包袱,去因應時代並調整與民間的互動。
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中將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也表示,國軍要提升戰力,就應該要與外界多交流,並參與他國聯合演訓,但礙於國際現實,這也是外交與國防未來應努力的方向,唯有參與真正的國與國聯合演習,才能從中看見自己的問題,也能避免流於閉門造車的問題。
張延廷也提到,強化與民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例如國軍在全台各地的演習常常因地方民眾抗議而作罷,甚至付出大筆敦親睦鄰費、補助款,台灣的訓場本身就已經不多了,如此更會壓縮訓練空間,因此強化民眾的敵我意識相當重要。
張延廷最後提到,台灣民眾有個現象,「想要保衛台灣但又不想當兵」,台灣目前義務役期只剩下4個月,因此除了軍方強化訓練本務外,民眾的期望更要與行動相互匹配,才能確保台灣安全。
前海軍新江軍艦艦長、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呂禮詩則在個人臉書粉絲團上撰文表示,台灣有了願意面對挑戰的總統,也花了大把的國防預算,但很多人仍以為拿了步槍上戰場就能捍衛國家,可是事實很殘忍,那是上世紀戰爭樣態。
呂禮詩舉例,去年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無人機作戰模式,可能才聽到嗡嗡作響的無人機聲音就遭殲滅了,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中國的問題固然多,但時間不會站在台灣這邊。(編輯:林興盟)11010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