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打破理工人文壁壘 中研院人文講座再推微學程

2024/5/16 12:23(5/16 13: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研院2014年起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的大專院校合作,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並於16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中央社記者吳欣紜攝  113年5月16日
中研院2014年起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的大專院校合作,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並於16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中央社記者吳欣紜攝 113年5月16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6日電)台灣社會重理工輕人文氛圍重,中研院與3所大學合作為生醫背景學生開人文講座,十年來逾5000人次參與,中研院今天宣布將再推6個微學程,盼持續扎根理工學生人文素養。

中研院從2014年起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的大專院校合作,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並於今天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

台灣社會重理工輕人文的氛圍重,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今天表示,現今人文領域跟理工領域有一些緊張氣氛,但這也是中研院人文講座推出理由之一,希望理工人才具有深厚人文素養。

李育霖強調,現在的社會問題是全面性、跨領域的,不僅含有理工成分也有人文成分,中研院人文講座就是希望理工人才能有更深刻人文關懷,在看問題時也能把問題看得更明確、視野更廣泛。

李育霖表示,中研院人文講座從2014年開始,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組12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至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到80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3名院士、48名研究員及29名副研究員,而3校的修課學生更達5649人次,課程涵蓋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6大主題。

李育霖也說,中研院人文講座過去是用通識課程架構來設立,但仍有不足,因此人文講座十年再出發將邀請中研院文哲所各系所的老師以微學分學程方式推動,希望培育理工人才有深度人文素養、擴大國際視野。

李育霖表示,6微學分學程包含「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台灣/海洋/南島」,其中文化感性盼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鑑賞感受力及思考方式,生命政治則是盼讓學生綜合性的認識醫療科技、社會文化與生命形態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學習思辨生命政治的方法等。

李育霖強調,這些學程的設計都是回應當代台灣社會脈動,包含民主與異議、Covid-19的生命治理,與一般通識教育不同,是具有議題性、當代性的課程。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過去曾參與中研院人文講座課程的陽明交大學生林詩軒原本是生物科技相關背景,後來轉系到人文社會領域。她今天也分享,不管是在高中、大學,學生得到的指令都是只能選一個領域去鑽研,而中研院人文講座會辦在理工背景的大學,相信就是因為「人不是只有一種面向跟樣子」。

林詩軒說,經過課程,她相信每個人都是全人,只是在升學狀態中逐漸被轉成單一領域的人,「我現在只是回到我更期待自己的樣子,作為一個人去學習」。(編輯:李亨山)11305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