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小心秋燥找上門 多吃膠質水分多食物有助改善

2023/9/29 14:47(9/29 15: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今年24節氣中的「秋分」落在9月23日,過了這天,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白天將越來越短,天氣也漸漸轉涼。不過入秋後變得乾燥,尚未到深秋時節畢竟還有「秋老虎」出沒,氣溫仍居高不下。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攝  112年9月29日
今年24節氣中的「秋分」落在9月23日,過了這天,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白天將越來越短,天氣也漸漸轉涼。不過入秋後變得乾燥,尚未到深秋時節畢竟還有「秋老虎」出沒,氣溫仍居高不下。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攝 112年9月29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9日電)「秋分」過後開始進入秋燥,中醫師表示,加上天氣漸涼,人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

今年9月23日迎來24節氣中的「秋分」,俗諺說「秋分瞑日對分」,指的是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日夜等長,過了這一天,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天氣也漸漸轉涼。

秋分過後開始進入秋燥,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瞿瑞瑩告訴中央社記者,相較於夏天濕氣重,入秋後變得乾燥,尚未到深秋時節畢竟是「秋老虎」,氣溫仍居高不下,最近門診常看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燥熱的患者。

除了多喝水,瞿瑞瑩建議,可以多食用富含膠質、水分的食材,例如最近盛產水梨,屬性微涼、水分又多,另外還有瓜果類如白蘿蔔、大白菜、小白菜、冬瓜、絲瓜等,或蓮藕、山藥、白木耳、秋葵等,對潤喉潤燥都有幫助。

此外,天氣燥熱讓情緒跟著容易浮躁,日常生活中,飲食上可以多吃蓮子、百合,具清潤舒緩情緒效果,浮小麥則可除熱益氣養心,在這個季節變換、氣溫不是那麼穩定的時候,能舒緩情緒改變。

中醫調理也有不錯的效果。瞿瑞瑩表示,除了專業用藥之外,民眾在家煮「甘麥蓮棗茶」飲用,或按摩特定穴位,有助改善季節變化帶來的情緒不適。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瞿瑞瑩表示,秋分是24個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過了秋分後,白天就會開始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以中醫養生觀點,秋季要早睡早起,等到冬季則是早睡晚起,換言之就是跟日光的作息一致。

她建議,最遲晚上11時前入睡,晚間11時到凌晨1時是膽經循環、凌晨1時到3時是肝經循環,肝膽經與身體代謝、解毒相關,好好睡覺才能排毒養生,早起就看每個人作息,早上6到8時這個區間都可以。(編輯:陳政偉)11209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