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脫逃預防演練勝於圍捕 北市動物園分享經驗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29日電)一隻狒狒在圍捕過程中命喪獵槍下,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天回顧過黑猩猩等多次動物脫逃經驗,圍捕時採用麻醉劑、吹箭等,也曾發生遊客闖入獅子欄舍而請警方持槍待命,提醒各單位預防勝於圍捕。
在桃園市出沒多日的狒狒27日落網,卻因槍傷死亡,引發各界關注。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今天接受媒體聯訪,分享動物園過往動物脫逃經驗、圍捕機制及演練方法。
曹先紹強調,動物園參與非常多瀕危物種的保育計畫,提供牠們在原生棲息無法存續時的庇護所,但即便再注重動物福祉、再精細地設計活動場,都不可能提供與野外相同的環境,而動物也無可避免地會渴望出門走走。
他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動物園訂定「動物逸出預防措施及處理計畫」,原則就是「預防勝於圍捕」,在照養空間上依動物習性設計2到3條防線,並落實動物收放標準作業程序(SOP),同時增設門閂及門鎖防呆機制。
但百密仍有一疏,曹先紹舉例,非洲動物區黑猩猩活動場外種著許多大樹,2017年時,有棵樹的枝條就長進了活動場,黑猩猩「莎莉」因此爬了出來,所有人立刻全副武裝趕到現場、拉起圍捕圈,幸好「莎莉」看到平常照養牠的保育員後就自己乖乖回家。
曹先紹表示,因為兼顧動物福祉而設計了開闊的環境,所以得面對動物從人類盲點突破的風險,所以動物園預防之餘也會每年舉行至少2次的防逃演練,並不定期加碼無預警演練。
他說明,當保育員發現動物短少,就會立刻通報、發出警訊,讓所有人員知道脫逃的物種及位置,依此攜帶適合的工具,包含麻醉劑、吹箭、帆布、齊眉棍、擋板、手抄網、運輸籠等,再前往指定地點形成包圍圈,並由區(館)長或主管擔任總指揮。
等脫逃的動物進入圍捕位置後,曹先紹說,若需要先麻醉,會由獸醫師依照動物體重備好適當劑量,透過吹箭來實施化學保定,順利麻醉動物後立刻檢查呼吸、口腔有無異物等再帶回,歷次經驗都沒有用獵人或獵槍。
曹先紹表示,因為金剛猩猩、紅毛猩猩、黑猩猩都曾跑出來過,所以大多應變計畫是針對大型靈長類來撰寫劇本,也有針對小型食肉目、2種動物一起脫逃的複合式劇本等。
他指出,動物園曾經在2020年有小食蟻獸「小紅」帶著寶寶脫逃,2005年在非洲動物區有一開幕就跳出圍牆的查普曼斑馬,2004年有遊客闖入公獅子欄舍等,當時為預防萬一有請警方持槍待命,幸未派上用場,動物園在這些經驗上研擬出各項防逃措施,希望讓各界借鏡、未雨綢繆。(編輯:陳清芳)11203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