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海漂垃圾充斥東沙島海灘 來自中國越南最多

2018/4/18 12:50(4/18 14:0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團隊今天發布調查,東沙島南、北海灘的測站內,一年出現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國的海漂垃圾重達數百公斤、件數上千件,垃圾種類除了保麗龍、廢棄漁具、寶特瓶,還發現救生艇。

鄭明修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今天召開「中研院研究首登國際環境研究權威期刊」記者會,此研究已獲「環境研究期刊」4月3日刊出。這是台灣首個刊在國際期刊發表的海洋塑膠垃圾研究調查,研究地點在東沙島。

研究團隊以5年的時間在東沙島上實地調查與模擬垃圾在海中漂流軌跡。團隊成員包括鄭明修、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助研究員助研究員辛宜佳、台大漁業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柯佳吟等人。

相對於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鄭明修指出,野外定點採樣觀測結果顯示,東沙島南、北海灘上各一個50公尺長的測站內,年海漂垃圾量可達數百公斤重,年件數更高達數千件,還發現救生艇。

他並說,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岸海漂垃圾累積主要發生在冬季,並延伸到春季;南岸則因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累積大量海漂垃圾。

鄭明修簡報時也說,這次研究焦點為較大型的海漂垃圾,多數呈現未分解狀態,並以保麗龍等發泡塑膠最大宗,其次是其他塑膠製品、漁具等,而且採樣統計分析發現,以來自中國大陸及越南為大宗,占每月垃圾量的47.5%到63.7%,其次是台灣、日本與韓國。

辛宜佳說,垃圾在海洋漂流約經數天到數百天才會抵達陸地,冬季時受海流影響的垃圾,主要來自西菲律賓海域的呂宋海峽,受風影響的垃圾則多來自台灣海峽;夏季則預測主要來自南中國海的西南部海域;而且海流模擬預測結果顯示,有40%的垃圾會持續在海洋中打轉,影響海洋生態。

鄭明修進一步說明,政府這些年來推動多項減塑措施,他在澎湖、東沙島一帶有觀察到垃圾減少;又例如過去漁船出海垃圾會海拋,因推出獎勵措施及在港口設置垃圾桶而改善;台灣的狀況有改善,東南亞則因經濟起飛,塑膠類製品使用量提高而顯得嚴重。

他補充,由於綠蠵龜會誤將塑膠袋當成水母吃,又無法自己拉出,顯示人類使用塑膠製品方便而日益頻繁,已經不知不覺傷害大自然及其他生物。

由於國際間預測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將超過海洋中的魚類總重量。鄭明修呼籲,此研究最終期望政府推動區域到全球性的管理行動方案,執行「結合環境與野生動物監測計畫」、「海上垃圾運回陸地處理」、「國際資訊交流,並追蹤各船行軌跡」、「提高公民意識與行動,制定法律」,以拯救環境。(編輯:陳清芳)10704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