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假福利 知名女醫師倡議男性應增加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7日電)職場性別議題無所不在,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說,「一模一樣」的對待、忽視不同性別特質並不是真正平等。她更前衛主張,應增加男性育嬰假福利,讓男性比女性有利,增加請假誘因。
30歲丁小姐懷孕時常不適請假,產後又請育嬰假顧小孩,結果當年考績乙等,復工時也被調部門。另一名陳小姐小孩就讀小學,孩子常生病,陳小姐常迫於無奈請假,結果常被同事和老闆「另眼相待」。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民國101年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首度突破50%大關,進一步分析女性各年齡層就業率,25至29歲的女性就業率高達90.3%,但超過30歲就業率便下降。
經常在電視節目曝光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女性就業率高,但女性面臨工作、婚育、社會壓力等多重責任,常陷入蠟燭多頭燒的困境。根據內政部資料,有工作的女性要工作8時,但從事家務時間只比沒有工作女性減少1小時,且因結婚離職的比例超過25%,等同每4名女性就有1人因婚姻離職。
鄧惠文說,女性若生小孩還要擔心托育問題,配合小孩作息休假或趕下班,不僅可能被公司「另眼相待」;臨床上也曾有女性分享,小孩在校被其他小孩取笑「你媽媽是壞媽媽,晚上6時30分了還不來接你」。
小孩也常被劃在媽媽的責任範圍,鄧惠文說,社會仍認為照顧小孩是女性的工作和責任,如她曾和先生一起帶小孩看醫生,明明是她先生抱著小孩坐在看診位置,小兒科醫師仍執意只問媽媽:「小孩怎麼了?」鄧惠文回「不清楚,要問爸爸」,還被質疑「妳當媽媽怎麼不知道?」
工作環境的性別議題無所不在,但強調「同工同酬」、「一模一樣」的待遇並非真平等。鄧惠文說,職場中許多責任歸屬未明的工作,如整理環境、泡茶等,常自動被歸在女性。就算列出一樣的升遷標準,但沒有考量不同性別的個性特質,也可能導致男性的強勢風格比女性更容易出頭。
另外也有職場性騷擾問題,曾有女職員協助年長男性主管處理電腦問題,男性主管除一邊給予口頭感謝,另一手還拍拍她屁股「表達謝意」。
鄧惠文說,研究發現,女性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精神官能症等輕度精神疾病的風險比男性高,推估可能因遭受多方社會壓力、工作、家庭難以兼顧,當女性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又缺乏支持,自信心就可能潰散而生病。
談到台灣的企業文化,鄧惠文說,在性別平等這塊仍讓她失望,性別平等也不應窄化為「爭取與男性勞工同等待遇」的假平等,忽視不一樣的性別特質,只考慮「一模一樣」的對待,並不是真正的平等。
鄧惠文舉例,現行很多家長會考慮誰應請育嬰假育嬰,政府不妨考慮給男性多一些請育嬰假的「利多」,讓男性請假比女性有利,增加男性請假意願,而非考量育嬰假時多由女性承擔,這也可增加男性參與親職的意願,社會大眾的文化還有待翻轉。(編輯:陳清芳)10703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