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孩子心理生病了 專家籲政府要重視

2017/7/17 09:57(7/17 11:1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7日電)「台灣當前危機是沒有好好照顧小孩」,台大教授高淑芬說,台灣1/3兒童有心理狀況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但政策只關注生理,忽視心理,「現在不重視,以後更嚴重」。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且有自殺意念6個月盛行率為3.1%,意即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根據研究,兒少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其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最高,比對健保資料庫卻發現盛行率很低,其他精神疾病盛行率也明顯低於此次田野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孩童沒有得到應有的診斷和治療。

高淑芬受訪時表示,過去研究發現,ADHD孩子常是因為明顯影響到他人,才會被帶來就醫;有些孩子因為不想上學、不想跟爸媽分開、不敢上台報告,情緒低落等症狀,但爸媽可能因對精神疾患缺乏認識,或不知道怎麼處理,常低估兒少心理狀況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

已有很多實證資料顯示,成年後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可能跟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長大時面對挫折,就容易誘發。ADHD如果沒治療,也可能導致未來的行為障礙、焦慮、憂鬱,且比較容易使用成癮物質。

高淑芬說,有些成人個性封閉、不信任別人、有社交障礙,很可能小時候就有相關症狀、沒有健康成長;如果小時候有獲重視、及時評估治療,精神疾患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

「精神疾患就跟糖尿病、胃病一樣,可以治療」,高淑芬說,社會氛圍對精神疾患污名化,也會影響就醫意願,或認為就醫就是要吃一堆藥;但「就醫和吃藥是兩回事」,大部分的孩子接受評估後只需要行為、心理治療就能改善,很多孩子接受治療後,後續都發展得很好,不需要在精神疾病上貼標籤。

高淑芬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台灣兒少的精神狀況跟歐美調查結果相似,和亞洲其他國家應該也差不多;但嚴重的是,比起其他國家,台灣政府目前還只注意到兒童生理問題,「忽略心理不健康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

精神疾患的評估和治療愈早開始愈好,高淑芬說,面對少子化危機,政府應該珍惜每一個孩子,積極建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空間,有正向的情緒發展和抒壓訓練,才有健康的人格,讓智能、潛力得以發揮。

高淑芬建議,政府應協助家長「養小孩」,尤其現代家長忙著拚經濟,育兒時間受壓縮,政府協助提振經濟外,也應多提供社區支援,如場地、志工等,帶孩子念故事書、陪孩子寫作業、做運動、打球等,不用花很多錢,但效益值得期待。10607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