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投身冷門研究 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獎肯定

2016/10/3 22:45(10/4 14:2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東京3日綜合外電報導)有些科學家作研究喜歡追時髦,趕熱門,日本學者大隅良典不愛這一套,但靠著早年有關細胞「自噬」作用的傑出研究成果,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肯定,他殷盼年輕一輩加入行列。

大隅良典鑽研受損的細胞如何再利用自身成分,以及這對健康與疾病有何重大影響,包括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

不過,法新社報導,71歲的大隅良典展開相關研究時,他感興趣的這個領域可說還相當冷門,遠離聚光燈的焦點。

大隅良典今晚在東京的記者會表示,贏得諾貝爾獎是「我孩提時代的夢想,但自從我投身研究後,這就不是我關心的焦點,因為我不喜歡競爭」,而且他其實並未想過「我的研究會得到諾貝爾獎」。

他說:「我樂於做別人不想做的事。而非人人都想湊熱鬧的事。」

他答覆問題時說,他擔心科學研究的預算會遭到刪減。他又說:「做研究時不知道會有何成果,也是種樂趣。」

大隅良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生於西南部的福岡,家中有四兄弟,他年齡最小。他2012年接受訪問時曾說,自己原本是對化學有興趣,但後來把焦點轉向分子生物學。

他1974年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赴紐約的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數年,1980年代返回日本。他自2009年起擔任東京工業大學教授。

諾貝爾委員會推崇大隅良典使用麵包師所用酵母,在「1990年代初期進行連串出色實驗」,找出自噬作用所必須的基因。他接著解釋酵母自噬的根本機制,並且證明人類細胞也有類似的複雜機制。

大隅良典的發現開啟了新的門路,讓研究人員能夠了解自噬作用在許多生理過程中的重要性,例如身體如何適應饑餓或是對感染疾病作出反應。

一旦細胞自噬機制出了問題,研究發現可能導致巴金森氐症、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出現在老年人的疾病。

諾貝爾委員會說:「我們知道自噬作用已超過50年,但直到大隅良典在1990年代作了具有典範轉移意義的研究後,這種作用的重大意義才獲得認同。」

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隅良典是歷來贏得諾貝爾的第25個日本人,也是拿下醫學獎的第四人。

美聯社報導,大隅良典花費數十年時間,以顯微鏡觀察酵母,他表示,「科學就是如此,能有所發現的樂趣讓我獲得激勵」。他希望年輕一輩科學家能發現這個領域很有趣,加入研究行列,繼續努力下去,探討自噬作用尚未找到解答的各項問題。

他表示:「科學研究沒有終點線。我找出一個問題的答案,又有另一個問題會出現。我從沒想過自己能解答所有問題。因此我仍得繼續探索有關酵母的問題。」10510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