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海研五號沈船 登Science雜誌

2014/12/10 18:5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0日電)台灣最大研究船海研五號,在今年雙十節不幸觸礁意外沈船,台灣海洋研究能量受到重大打擊,10月底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專文報導,並揭露台灣在南海的探勘成果。

繼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論文審查造假案登上「自然(Nature)」國際期刊後,這是國際期刊第2期探討台灣科學發展。

文章指出,10月10號台灣海研五號沈沒,不僅帶走兩條科學家的生命,國家的海洋研究計畫也陷入低潮,中研院環變中心研究員劉紹臣說,「它曾是擘畫海洋學的藍圖」,海外同事也同聲哀悼,表示「這個損失讓國際社群也很難過。」

管理海研五號的海科中心主任林慧玲表示,希望趕快復原,「儘量短時間內有船可替代。」

報導說,海研五號也探勘並拼湊出危險中國南海中,許多小島、礁岩的位置和樣貌,這些正是各國領土主權爭議醞釀已久的地方。林慧玲說「台灣在這些海域加強研究,是為了科學,也是為了戰略考量。」。

中央大學海洋學者許樹坤則表示,「儘管海研五號很短命,但是它仍做出許多實質貢獻,例如在台灣東南海域挖到甲烷冰,這也許可成為能源缺乏國家未來仰賴的能源。」

報導中並指出,其他國家也留意到海研五號,今年夏天,菲律賓數個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就加入海研五號的研究行列,去調查複雜的海底地形「俯衝帶」,也就是菲律賓海板塊下鑽到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處。

「這個板塊構造碰撞的研究,是由美國、歐洲和台灣的科學家10年前就發想要合作的」,國外研究人員麥金托許表示,希望台灣的同仁在度過這起沉船悲劇後,讓這個計畫繼續進行。

國家實驗研究院副院長綦振瀛對此表示,海研五號長期與國際學術界合作,發生此事國際學術界也很關心,很感謝大家關心。10312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