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雲上之町」檮原 宛如隈研吾建築博物館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高知29日專電)「與檮原邂逅,我重生了」,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在談起自己工作的原點時有感而發。他在日本高知縣檮原町這小山村設計了雲上圖書館等6座建築,全村如一座「隈建築博物館」。
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開始瓦解,隈研吾在東京的工作幾乎都被取消,1987年他首度造訪檮原町,感受到一股被召喚的震撼,他後來說:「與檮原邂逅,我重生了。與檮原的古老木造劇場、各種職人(工匠)邂逅,我重生了。」
與檮原邂逅,不僅是他人生的轉機,他也感受到大時代正面臨轉換。
他認為,20世紀是產業資本主義所主導的工業化社會,但21世紀已是少子高齡化的低成長時代,建築應該是從鋼筋水泥轉換成木材的時代。他在檮原町學到木材運用法,影響了他日後設計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場(東京新宿)、歌舞伎座(東京銀座)等建築。
四國有高知、愛媛等4縣,島的中央有山地橫貫東西,包括海拔1982公尺高的石鎚山等,山嶺險峻,從山嶺流出的水形成吉野川、仁淀川、四萬十川等淌流在山間深谷中。
檮原町是山間一座居民約3130人的山村,位於高知縣與愛媛縣的交界,全町面積逾9成是森林。山村被海拔1455公尺高的四國喀斯特(石灰岩)高原環抱,又稱為「雲上之町」。
1987年,隈研吾以前在美國紐約認識的友人、工作據點設於高知的建築家小谷匡宏正發起保存檮原町內木造劇場「檮原座」的請願運動,這是建於1948年兼具日式與洋式的建築,小谷希望隈研吾到此看看並提供意見。
隈研吾看到小劇場的細柱、木結構組合等呈現木造建築之美及具有強而有力的空間性,深受吸引,於是向當時的檮原町長中越準一建議務必要好好保存這座小劇場,後來中越委託他負責設計町營的設施。
1994年隈研吾完成建築計畫中首件作品「檮原町地域交流設施」(現在的雲上飯店)、2006年完成「檮原綜合廳舍」。這是隈研吾大量使用檮原產的杉木,建設成一座具備複合功能的木造2層樓建築的公所。
2010年完成「檮原木橋博物館」(現在的雲上藝廊)及「町驛站『檮原』」(檮原町小站與雲上飯店別館)。雲上藝廊連結「雲上飯店」及「雲上溫泉」,2020年起成了展示隈研吾作品的藝廊空間。
2018年完成「雲上圖書館/YURURI檮原」,圖書館具有支援家長育兒的功能;YURURI檮原是緊鄰圖書館的兼顧照護與高齡者長照功能的福利設施。附近有兒童園、體育館,老中青三代可在雲上圖書館一帶交流。
讚譽為「四國最美」圖書館的雲上圖書館占地逾900坪,建築面積約350坪,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鋼骨結構與木造內外裝。入館者先脫鞋後、再踏入,可感受到杉木材質地板的溫馨及飄散的木材香與書香。
館內的交流廣場有階梯狀設計,可看到大人、小孩或坐或躺的在看書或交流,這場所也適合舉辦座談會或小型音樂會,是檮原的文化據點。一樓也設有咖啡角落,入館者可邊閱讀書報邊享受從落地窗穿透而來的陽光。圖書館內利用太陽能發電,希望能達成自立經濟的指標。
隈研吾被視為最擅長使用木頭榫接技術的建築師,雲上圖書館的天花板運用杉木榫接技術「地獄組裝」技術,看起來就像從一根柱子分枝組裝的小柱布滿天花板,營造出讓人彷彿置身森林的視覺效果,加上陽光透入,猶如透過樹蔭灑落一地斑駁。書架搭配木質台階,營造出檮原町特有的梯田「千枚田」的意象。
館內藏書最多可達9萬冊,2022年10月17日記者造訪時,看到擺放著與數位部長唐鳳有關的書籍、徐嘉澤著作「下一個天亮」日文版小說。
對於歷經30年歲月在檮原町的5處打造6棟建築,隈研吾曾微笑說:「整座小村莊呈現了我建築的變遷,全村宛如一座建築博物館。」
2000年代以後,木材成了隈研吾建築(隈建築)的主要素材,與檮原町邂逅成了他擅長運用木材的契機,但他認為他的木材建築並非要展現傳統日本,而是認為木材具有各種可能性。他在檮原町最初設計時正是他針對自我的建築師活動開始構築理論的時期,後來他提出反造型(Anti-objet)、負建築、小建築的主張。
他把壓過周邊環境的高樓建築稱為「勝建築」,相對的是能兼容並蓄具親和力及柔和感的「負建築」。人類歷經1995年阪神大地震、2001年美國911恐攻事件、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等天災或事件,可知「勝建築」已顯現脆弱的一面。
檮原町對隈研吾而言是個讓他「返回初衷」的地方,讓他心中找到一把量尺的地方。此地是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筆下的「武陵桃源」,是幕末時代坂本龍馬等多位土佐藩(高知縣)武士為爭取自由、平等思想而脫藩的關卡。
檮原被喻為「通往維新之門」,在司馬遼太郎撰寫的「街道紀行」系列書籍中以「檮原街道」為題對這座小山村多所描述。在雲上圖書館附近有一座三嶋神社,一旁就有「脫藩之道」。(編輯:郭中翰)11201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