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古老祭典吟唱登法國舞台 觀眾驚嘆感動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1日專電)台東紅葉部落布農族板達腊(Pantalat)文化樂團受法國想像藝術節之邀,於10日晚間演出「祈禱小米豐收歌」等傳統歌謠,向歐洲觀眾呈現台灣文化資產與人類音樂活化石,觀眾大嘆驚豔與感動。
主辦單位世界文化館(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1982年成立,為保存及推廣發揚世界傳統藝術的先驅。今年適逢世界文化館40週年,也是想像藝術節(Festival de l’imaginaire)舉辦第25年,特與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合作,時隔34年再次邀請原住民傳統歌謠吟唱站上世界文化館舞台。
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為布農族重要的傳統儀式,分為四個聲部和音色,模仿蜂群鼓翅共鳴的聲音,用於取悅天神。由日本音樂學家黑澤隆朝1943年於台東採錄,首次呈現世人面前,並於當時巴黎的世界民族音樂學會議中發表,以近乎於半音階上行的多聲部吟唱,在世界諸民族中相當罕見,被學者稱為「人類最古老的音樂活化石之一」。
演出後滿座的觀眾爆出長達數分鐘掌聲與歡呼,從事音樂製作的英格麗(Ingrid)很受感動,她告訴記者,很難有機會聽到他們的合唱,希望能演唱更多曲目,「獵人合唱一部疊一部,卻又如此和諧,很有穿透力」。
世界文化館創辦人暨主席卡茲納達(Chérif Khaznadar) 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40年前成立時第一批邀請的演出,就是台灣的傳統音樂,「此後就一直和台灣保持緊密連結,我自己也多次造訪,探索台灣文化不同面向」。
卡茲納達講到當晚布農族的演出,「閉上眼睛傾聽,真是太美妙,你們擁有瑰寶,請繼續保存」。
他表示,台灣知道如何保存文化,但同時又能創造新的內容,不只保存過去,而是在其之上進行令人驚豔的調整。「台灣文化展現了多元認同,沒有墜入商業化,而且以自身文化為傲,這很重要。世界文化館和台灣之間,是段愛的故事,40年來始終如一」。
世界文化館館長暨想像藝術節主人陶瑞桑(Cédric Taurisson)也告訴中央社,「布農族的多部合唱聞名於世,法國非常難得能邀請台灣原住民來演出。他們歌曲非常獨特,與環境、文化、生活緊緊相連,不只台灣,全世界都想一探究竟」,此外他也表示很高興擁有與台灣文化中心的情誼,將持續合作推動交流。
協助表演團的原住民族委員會委員、國立台東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林清財表示,Pantalat布農語為「傳承」之意,年輕團員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因此暫時擱下另一份演出的工作,每晚和長輩排練,努力傳承無形資產。
曾於法國攻讀民族音樂學博士的林清財指出,台灣擁有豐富多元文化,不只布農族,原住民整體都是人類文化的寶藏,希望讓全世界更了解台灣16個原住民族群、43種方言群,歌謠文化都不同。
現年76歲的文化樂團創辦人Salilan isTanza(胡再興)頭目告訴記者,創團就是希望傳承文化與精神,使其不致遺失。因此即使團員耆老已經年近8旬,不惜搭機雙腿腫脹,也要跋山涉水20多小時來法國表演。
第25屆想像藝術節於8至15日舉行,除台灣外,還邀請南韓、印度、匈牙利、敘利亞、土耳其等國的表演團隊。11日也將於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舉辦「台灣布農族之聲」表演講座,深入探討布農族祭典、歌謠與土地的關係。(編輯:高照芬)11110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