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潮海渡」實景歌舞劇 演繹大鵬灣域養殖變遷史

2022/8/29 17:26(8/29 17: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實景歌舞劇「潮海渡」以當代手法重新詮釋傳統養殖文化,竹篙與碩大三角巾延展,表達過去在港灣中阡陌的插枝養殖地景,而舞者身影作為先民在大鵬灣沿海生活的村婦與漁夫,透過舞蹈與光影布幔的交織呈現往昔沿岸聚落的常民美學。(屏東縣政府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卉婷傳真  111年8月29日
實景歌舞劇「潮海渡」以當代手法重新詮釋傳統養殖文化,竹篙與碩大三角巾延展,表達過去在港灣中阡陌的插枝養殖地景,而舞者身影作為先民在大鵬灣沿海生活的村婦與漁夫,透過舞蹈與光影布幔的交織呈現往昔沿岸聚落的常民美學。(屏東縣政府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卉婷傳真 111年8月29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卉婷屏東縣29日電)屏東縣邀跨域表演藝術家張逸軍,量身打造「潮海渡」實景歌舞劇,9月4日在屏東夏日狂歡祭閉幕演出,以傳統南音搭配當代馬戲、民俗技藝與現代舞蹈,演繹大鵬灣域養殖變遷史。

屏東縣政府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位於東港鎮的大鵬灣在成為國家風景區前,曾經是牡蠣與箱網養殖產地,結合縣府在大鵬灣主辦的屏東夏日狂歡祭,要在9月4日活動閉幕當天,以傳統南音搭配當代馬戲、民俗技藝與現代舞蹈,共構一齣傳頌台灣先民在港灣生活的大時代人文風貌,名為「潮海渡」。

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指出,昔日大鵬灣域內滿滿蚵棚架是許多人深刻印記,迄今灣域內仍留有1座蚵殼島,而2019年台灣燈會時,縣府運用5噸鋼材打造「海之女神」燈飾,展現新住民女性剛柔並濟、飄洋過海落地生根的特性,並使用35萬顆蚵殼交錯編織女神裙擺,也突顯過去當地產業文化,目前海之女神還在原址陪伴大家。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張逸軍表示,大鵬灣域近300年來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養殖變遷史,以當代手法重新詮釋傳統養殖文化,竹篙與碩大三角巾延展,表達過去在港灣中阡陌的插枝養殖地景,及隨風搖曳的港灣人文風情,而光影投射在三角巾帆布上,代表大鵬灣海域光源變化,舞者身影作為先民在大鵬灣沿海生活的村婦與漁夫,透過舞蹈與光影布幔的交織呈現往昔沿岸聚落的常民美學。

「潮海渡」實景歌舞劇將於9月4日演出,下午5時、6時30分及晚間9時各一場,每場表演30分鐘。(編輯:郭諭儒)11108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