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眼中的生命與光

2019/5/17 18:29(5/17 18:3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7日專電)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以102歲高齡逝世。他設計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慶祝落成30年,從飽受非議到如今成為象徵性建築物,是建築融合現代與古典的成功範例。

貝聿銘16日凌晨在紐約逝世,他1983年獲得建築界極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81年上任後,推出建築現代化大型工程計畫,含新建建築及翻新古典建築,其中包括羅浮宮(Louvre)。

當時羅浮宮的一部分仍由財政部使用,法國政府希望替財政部另覓他址,把羅浮宮所有空間專用於博物館,並希望擴大博物館入口,以便接待更多訪客。

密特朗未透過競圖,直接邀請當時在法國知名度不高的貝聿銘(I. M. Pei)提案,引起輿論批評,後來貝聿銘提出玻璃金字塔設計,社會譁然,指這項計畫過於大膽。

之後好幾年,這件設計遭當時的巴黎人、主要媒體及文化界猛烈批評,法蘭西學院(Academie Francaise)院士杜圖爾(Jean Dutourd)呼籲大眾「起義」,曾任文化部國務秘書的米歇爾.季(Michel Guy)發起連署反對,撰文或出書批評者也不在少數。

從當時的電視新聞片段可以看到,民眾以「空洞」、「醜陋」、「可笑」、「把羅浮宮毀容」、「不懂這是什麼搭配」等字句形容這座金字塔;有些評論甚至有「仇外」之嫌,暗指華裔美籍的貝聿銘以埃及風格建築褻瀆曾為法國國王居所的羅浮宮;本有「叔叔」暱稱的密特朗,也被譏為「叔叔卡門」(Tontonkhamon),諷刺他想當埃及法老。

然而,根據「20分鐘報」(20 Minutes),貝聿銘於1987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玻璃金字塔與埃及無關,「它是為了生命與光而打造的」。

密特朗原本就欣賞貝聿銘在美國設計的建築作品,在羅浮宮計畫中更大力支持貝聿銘,曾數度戴上頭盔在貝聿銘陪同下視察工地,頂住各界潮水般的批評。

玻璃金字塔最後於1989年3月落成,此後漸漸擺脫攻訐,轉而贏得世人的讚嘆眼光,羅浮宮於2018年迎來1020萬人次遊客,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現在幾乎無人再質疑玻璃金字塔的藝術價值,以及與古典風格羅浮宮的協調感。

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引述羅浮宮現任館長馬蒂內茲(Jean-Luc Martinez)的觀點表示,全世界的博物館中,只有羅浮宮單單入口就是一件藝術品,玻璃金字塔已成一座堅定走向未來的博物館象徵。

法國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特別重視維護及傳承,對有可能破壞城市面貌的新建築計畫相當敏感,當今地標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l)、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在建造過程中都曾飽受非議,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也不例外。

如今,另一座極受關注的建築也面臨類似爭論。巴黎聖母院今年4月中旬受祝融之災,失去中世紀的木造屋架和19世紀的尖塔,法國政府開放國際競圖,社會熱烈辯論應恢復原樣還是加入現代元素,彷彿重現1980年代的玻璃金字塔爭議。(編輯:郭中翰)10805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貝聿銘創造著名地標 獨特風格展現驚世才華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