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李易修打造神話感蓬萊 開創劇場新風貌

2018/3/1 17:57(3/1 18: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1日電)交融閩南、客家、廣東與蘇州四種語言成新創「神話語」,又雜揉傳統戲曲、偶戲與現代劇場的身段肢體與新編南、北管音樂,「拾念劇集」導演李易修編導神話感十足的「蓬萊」,開創台灣劇場演出新風貌。

在「蓬萊」演出中,演員經常說著一種聽來熟悉、實則陌生,音韻雅緻又帶點迷幻氛圍的「神話語」,那是李易修十年前在作品「大神魃」中就開始實驗的新語言,以四種語言的共通聲韻原則,賦予文字全新發音。

李易修說,「如果用日常的華語演出,感受太當代,透過這樣的新語言,一方面是想像久遠以前的神話世界,另一方面也是創造一種演出可能。」

「蓬萊」故事脫胎自「山海經」神話,同時揉入李易修對於當代社會的觀察,故事主要描述遠古以前的創世之後,關於「崑崙」及「鬼島」兩大神族的恩怨情仇與奪利爭戰。

在「蓬萊」中,南管音樂的陰柔清雅與北管音樂的昂揚豪邁成了神族對戰的對比,也是不同角色心境的映照。此外,台上演出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操偶師劉毓真的操作指導,加乘朱安麗、黃宇琳的京劇旦角身段,以及現代劇場演員崔台鎬、劉廷芳的演出,藉著真人演員與戲偶的互動操作之間,勾畫出神話故事的魔幻距離。

「蓬萊」將於3月2日至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編輯:黃瑞弘)10703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