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財新與胡舒立 中國孤獨自由號角

中國敢言媒體財新網的文章在一週之內兩度遭到刪除,在在顯示,北京限縮言論與壓制思想已不言可喻。沒有解放思想的中國,未來之路混沌不明,財新吹奏的號角是孤獨一曲。

中央社記者呂佳蓉台北特稿

2024/1/2 14:40(1/2 15:58 更新)

財新刊發的兩篇文章,都引起了議論。因為,眼下的中國與自由敢言財新呼籲的建言不同,甚至是大相逕庭。財新可視為知識界的代表,但不同於官方的思想也已難以立足。

2023年12月,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45週年。這一個月,官方沒有為改革開放召開活動,甚至20屆三中全會也遙遙無期,取而代之的是隆重慶祝毛澤東130歲冥誕的紀念活動。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紀念毛的講話中,將毛澤東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行連結,毛誕服務於他的現實政治,試圖凝聚中國民心,完成他的「強國復興偉業」。與此同時,數萬名年輕毛粉聚集在毛澤東老家湖南韶山,高聲呼喊要毛澤東思想,不要資本主義、要真正的公有制。

這一官方的論調主旋律與民間社會的氛圍已全然不同於45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思維。而解放思想,在現今的中國壓抑的政治氣氛當中是「不可能」以外,更多了一份肅殺之氣。

財新在一週之內兩度被刪文即是最好佐證。

2023年12月25日,財新刊發出的社論「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社論直指,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夠撥亂反正,並奠定此後中國經濟騰飛基礎,一條根本經驗就是遵循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這一經驗,對迄今發展而言,是不爽的法寶,對今日之改革,則是前行的指南。

這篇社論並說,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收拾亂局,直面挑戰;才能解放思想;才能勇敢調整對外政策,與世界接軌;才能平反大量冤假錯案;也才能解決改革遇到的問題,即時糾正某些不當政策。

文章當中的省思與批評引發對現實政治的聯想,翌日被發現遭到刪除。

另一篇文章則是在邁入2024年的前一天,財新刊出「2023終有一別」,盤點離世的中外知名人物。其中,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照片安排在首位,其他緬懷的人物還有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揭露中國SARS真相的軍醫蔣彥永等人。

但是,這一緬懷文章隨即也遭致刪除,財新創辦人、現任社長胡舒立的微博更遭到清空。

上述的兩篇文章,也許都觸及到了官方如今的「不合時宜」。改革開放,一如撥反當年的「兩個凡是」,不容於現今的「兩個維護」;儘管李克強是弱勢總理,但作為一種不滿現狀的「人民的總理」的心靈寄託,也成為官方「眼裡容不下的一粒沙」。

於是,中國一波又一波的加強言論管制與思想箝制猶如漣漪般。由胡舒立創辦的財新一向被視為中國敢言的媒體,並且在當今氛圍之下仍拋出建言,盼官方能持續走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路線,制定開明務實的政策,但是在強人政治之下,如同以卵擊石。

在當前萬馬齊喑的現實中,既沒了敢言的周末報、也沒了敢闖的調查報導,財新成為孤獨的自由聲音。財新與胡舒立,他們被刪文與清空,凸顯中國政經環境的壓抑,官方只容許一種聲音。

這一聲音,儘管習近平仍不時將「改革開放」掛在口中,但最為重要的不是宣示經濟走向的改革與開放,而是思想上的。(編輯:朱建陵/曹宇帆)11301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