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乏力 落入準通貨緊縮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10日電)中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分析指出,中國內需不振、外需疲弱,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落入「準通貨緊縮」,政府現也困於財政,難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救經濟。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數據,6月CPI年增率為0%,較5月下滑0.2個百分點;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率5.4%,創近7年半以來最大跌幅。中國CPI年增率近幾個月呈微幅成長,3月、4月、5月年增率分別為0.7%、0.1%、0.2%。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10日對中央社分析,中國落入「準通貨緊縮」。通貨膨脹有兩個主要力道,需求推升或是成本推升,全球去年通貨膨脹來自於原物料等成本高漲;今年通貨膨脹出於需求拉抬,中國現況則是內需不振、外需疲弱。
邱達生指出,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後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內部消費需求沒有回到疫前水準;作為世界供應鏈一環,由於歐美借貸消費縮手,外部需求疲弱,各廠都在以庫存支應原料所需,這也衝擊了中國出口,整個供應鏈運作「不順利、不熱絡」。
「由於地方債務、房地產爛尾等問題,中國官方也不能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了」,邱達生表示,中國過往仰賴固定投資去拉動經濟,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中國政府動用人民幣4兆元(約新台幣17.35兆元)救市,中國彼時經濟規模比日本還要小。
他說,中國政府現在沒有辦法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原因在於地方債務高築;除了房地產等問題外,先前清零防疫投入過多成本,這都累加了債務負擔,困於財政問題,中國官方現也不敢貿然投入固定投資拉抬經濟。
通貨緊縮指整體物價水準呈現普遍性、持續性下滑現象,多以CPI作為主要衡量指標。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CPI年增率連續2季負成長,技術定義上符合通貨緊縮。(編輯:邱國強)11207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