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分析:中國2035至2040年可能出現就業供需失衡

2023/6/14 12:4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4日電)中國隨出生率下降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分析示警,部份就業很容易被機器取代,供需平衡矛盾最可能在2035至2040年之間出現。

陸媒澎湃新聞13日刊出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孫志燕「中國就業供需變化趨勢的基本認識與政策建議」文章,提出相關看法。

文章認為,中國就業總需求將趨於下降,假設就業指標在2020至2030年期間年均增長為5%,2030至2040年為3%,2040至2050年為2%,利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中國經濟預測值,對未來30年的潛在就業需求進行了簡單的趨勢外推。

文章認為得出數個重要論點,包括中國就業供需平衡的矛盾最可能出現在2035至2040年之間,因未來10至20年是就業需求變化最顯著的時期,技能與就業需求不匹配帶來的就業壓力可能會集中凸顯。

另預測至2030年,中國潛在就業規模將降至約7億人左右,至2050年進一步降至6.3億人。根據OECD的有關預測,中國未來30年潛在就業規模將明顯減少。

此外,根據中國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估算,即使不考慮中國勞動生產率與OECD國家的差距,按照OECD國家平均就業縮減水準推測,屆時相當於中國目前就業總人口中4%(大約3000萬人)面臨著失業風險。伴隨著技術的進步,那些技能很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就業,還將出現更高水準的過剩。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文章認為,影響中國未來就業需求的因素,不僅與技術進步、經濟成長等有關,也與數位化時代全球經濟分工的重構密切相關。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就業需求的規模不會再像工業化時期出現明顯成長,需求結構的變化應當是政策關注的重點。

而針對未來就業需求可能因技術替代而出現大規模收縮,對影響範圍較廣、從業者年齡又相對偏大的行業部門,如製造、交通、建築施工等,建議可探索實施工資保險制度,穩定失業者的收入來源。並建議加快推動新興產業更加平衡的布局,促進地區相對均衡,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編輯:唐佩君/吳柏緯)11206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