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不能跌破6 中國學者主張財政再擴張
(中央社台北2日電)年關將近,中國經濟成長率是否需要「保6」、能不能保6成為焦點話題。中國學者余永定大聲疾呼,不能讓經濟成長率跌破6%的界線,並主張中國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沒有太過,而是退得太快。
最新一期「財經」雜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會委員、經濟學者余永定撰文「經濟增速已滑至6%,該剎車了」,提出財政狀況惡化和經濟成長下降若是「兩害」,「寧願讓財政政策導致財政狀況暫時惡化,也要穩住經濟增長」。
2019年第3季,中國經濟成長率6%,創下1992年以來最低。自2010年第一季開始,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便主要呈現逐季下跌趨勢,只有少數幾季反彈。
他說,GDP持續下跌形成的悲觀預期,導致投資、消費減少的趨勢愈加明顯,而總需求減少會導致GDP進一步下跌,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他表示,GDP和GDP增速幾乎是所有經濟、金融指標的分母,分母的減少導致所有指標的惡化,就業形勢也變得更加嚴峻。
面對中美經貿衝突,他認為中國此時更需要提振內需帶動經濟成長,對沖外部的不利環境。
他說,官方決定經濟成長速度目標應該看兩個指標:一是通貨膨脹,一是政府財政狀況,從這兩者看是否允許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
外界反對中國使用、或認為至少應該慎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原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已經太高、公司槓桿率太高、廣義貨幣(M2)與GDP之比太高,以及擴張政策會鼓勵不良債權、鼓勵影子銀行的發展。
但余永定認為,這些論據都要「反思」,不要過於高估計其嚴重性,「不要因為地方債嚴重,就認為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降下來,就不能採取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
他表示,只要能夠穩定財政赤字對GDP之比,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使經濟增速保持在一定水準上,無論當前財政狀況有多糟糕,國債餘額對GDP的比,最終一定可以趨於一個可以接受的水準。
他還說,中國有大量政府能掌控的淨資產,在政府財政出現嚴重問題時,這些財富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
對於外界在中國財務問題上的憂心,余永定提出不同思考,認為槓桿率應該多少沒有標準;中國的儲蓄率高、資本市場不發達,相對其他國家必然會有更高的M2/GDP比率;財政赤字占GDP的3%規定也沒有堅實的理論依據;對這些問題要警惕,但不要「自己嚇自己」。
回顧備受批評的2008年官方提出的人民幣4兆元計畫,余永定說,中國的問題是一下子「踩油門」、一下子又「急剎車」,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指實施了兩年就退出,「退得太早、太快」,「經濟成長的內在動力還沒有形成,我們就撤了」。
他說,貿易戰讓中國的成長前景雪上加霜,這就要求中國採取更有力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對沖貿易戰的不利影響。(編輯:林克倫)1081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