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成絕響 記逝去的香港春節習俗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10日電)2016年春節,不少香港人大概都會像往常一樣逛花市、發紅包,但如果時光能夠回到50年前,相信港人有更多過節習俗。
香港是華人社會,歷來過年是大事,更是人生一年之始。也因此,50年前的新年,許多深愛子女的父母親無論有多窮,都會為每名子女買一套新衣裳。
大年初一,小孩不論富貴,都會穿上新衣裳,彼此串門拜年。
50年前的香港,經濟尚未起飛,當時貧困家庭給小孩買的過年衣服很簡單,男的大都是白衫和藍褲,女的就是花裙。
在除夕(又稱年三十晚),家長就會提醒孩子,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尤其要洗頭髮,因為踏入年初一,家裡一律禁止洗頭髮,認為此舉不吉利。
早年過年的禁忌還有不能掃地,家長們會認為這是「掃除富貴」,不吉利。年紀較大的港人,相信不少人曾因此被父母責罵。
以上的「洗邋遢」和「大掃除」,都應該在除夕做完,以迎接新年。
踏入新年,當年的小孩最愛放鞭炮。不過,香港於1967年發生「左派暴動」後,政府就加強管制炮竹,以致後來完全禁止放鞭炮。
因此,到了今天,「炮竹一聲除舊歲」只成為春聯上的賀歲辭,爆竹之聲已成為絕響。
中國人以勤起家,過去港人在除夕時,都會吩咐小孩高喊「賣懶」,以鼓勵小孩來年更加努力,學業進步。
數十年前,港人也有「接財神」的習慣。過年期間,有人會逐戶敲門,送上寫著「財神」二字的小紅紙,喻意祝福財源廣進,而各戶大都會給予對方紅包。
早些年,本地家庭為了迎接新年,還會做「煎堆」(芝麻球)和「油角」(油炸餃子)等點心,寓意「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即富有之意。
在整個春節期間,小孩都會食用這些「煎堆」或「油角」,而這些食品也可以用來招待上門拜年的親友。
不過,隨著時間和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以上習俗大都已經徹底消失。即使有,也只能在某些舊家庭殘存,早已被新一代所遺忘。10502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