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
(中央社台北6日電)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屠呦呦今天表示,青蒿素研究獲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的成績,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也代表中醫研究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屠呦呦6日在家中接受大陸官媒新華社採訪,她將上述獲獎感言寫在一張紙上。
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在1960年代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產生抗藥性,影響嚴重。中國大陸於1967年5月23日召開大會,動員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這項工作被稱為「523」項目。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急受命,成為課題攻關的組長。
屠呦呦和同事們翻閱中醫藥典籍、尋訪民間醫生,蒐集了包括青蒿在內的600多種可能對瘧疾治療有效果的中藥藥方,對其中200多種中草藥380多種提取物進行篩查,用老鼠做試驗,但沒有發現有效結果。
屠呦呦說:「後來,我想到可能是因為在加熱的過程中,破壞了青蒿裡面有效成分,於是改為用乙醚提取。那時藥廠都停工,只能用土辦法,我們把青蒿買來先泡,然後把葉子包起來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實驗,我們才真正發現了有效成分。
「經過實驗,用乙醚製取的提取物,對鼠虐猴虐的抑制率達到了100%。為了確保安全,我們試到自己身上,大家都願意試毒。」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說:「那時候,她腦子裏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有白天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型肝炎。」
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項目時,在冶金行業工作的李廷釗也同樣忙碌。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咬牙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別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寧波老家。
「獲不獲獎對我來說不那麼重要,但是獲獎也證明我們的中醫藥寶庫非常豐富,但並不是借來拿來就能用。像青蒿素這樣的研究成果來之不易,我們還應該繼續努力。」屠呦呦說。10410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